时间:2025-10-16 点击: 次 来源:肉类食品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三)成本端:饲料涨价与养殖周期双重制约 饲料成本大幅上涨:2025 年,豆粕价格因阿根廷减产上涨 15%,在欧美牧场,饲料成本占比突破 65%。国内养殖户每头牛养殖成本增加 500 - 800 元,这对养殖户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饲料成本的上升直接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为维持成本,养殖户不得不提高牛肉售价,从而推动了牛肉价格上涨。 养殖周期长导致产能调整滞后:肉牛从犊牛到出栏需要 28 个月,能繁母牛恢复周期长达 3 - 5 年,如此长的养殖周期使得产能调整严重滞后于市场变化。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养殖户无法迅速做出反应,增加或减少养殖数量,导致牛肉价格弹性不足,一旦市场供需失衡,价格便会出现较大波动。 (四)国际传导:全球供应链紊乱加剧价格波动 美国、欧盟因极端天气导致肉牛存栏量降至 50 年来的最低水平,2025 年全球活牛存栏量预计降至 9.15 亿头,为近十年最低。国际资本炒作叠加期货市场多头情绪,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形成了 “国内国际市场共振” 效应。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全球供应链传导至国内,使得国内牛肉市场也受到影响,价格波动更加频繁。 三、产业链各环节现状:囤货与困境并存,价格倒挂现象普遍 (一)养殖户:活牛价格不涨反跌的困境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0 月第一周活牛价格为 27.11 元 / 公斤,环比微跌 0.2%,与牛肉价格形成倒挂。中小养殖户因成本高企(自繁自养每头亏损 400 - 600 元),被迫提前出栏或淘汰母牛。而规模化企业虽抗风险能力较强,但面对饲料涨价,利润空间也被压缩至 5% 以下。养殖户面临着牛肉价格上涨但活牛价格不涨反跌的困境,养殖成本的增加使他们的经营处境十分艰难。 (二)经销商:面临涨价与客户流失的双重压力 下游经销商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屠宰企业频繁发布涨价函,单月调价 2 - 3 次,每次涨幅 2 - 5 元 / 公斤;另一方面,终端客户对高价较为敏感,北京某批发市场牛肉成交量同比下降 30%。经销商为保住客户不得不 “贴钱卖”,毛利率从 8% 暴跌至 2%。他们处于屠宰企业和终端客户之间,左右为难,既要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又要担心客户流失,经营难度不断加大。 (三)消费者:“牛肉自由” 难以实现,三文鱼、鸡胸肉成替代品 超市数据显示,70 元 / 公斤以上的牛肉占比达 60%,曾经 34 元 / 斤的牛碎肉已难觅踪迹。消费者纷纷转向三文鱼、鸡胸肉等替代品,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10 月牛肉销量下降 15%,三文鱼销量增长 20%。“吃牛肉改吃鱼” 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无奈选择,牛肉价格的上涨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肉类替代牛肉,以满足日常饮食需求。 四、政策措施能否稳定市场?央行与市场的应对策略 (一)短期调控:释放流动性与投放储备肉 面对牛肉价格的异常波动,央行及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释放资金,支持银行向养殖户提供低息贷款,缓解资金链压力。华储网 10 月投放 5200 吨储备冻牛羊肉,重点调控商超、餐饮渠道价格,旨在平抑市场恐慌情绪。这些措施旨在短期内稳定市场,增加市场供应,降低价格波动,保障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利益。 (二)长期布局:产能修复与进口多元化 农业农村部推动 “母牛保护计划”,对存栏能繁母牛给予 1500 元 / 头补贴,鼓励规模化养殖企业扩大繁殖。同时拓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替代进口来源,降低对美国的依赖,构建 “本土为主、进口补充” 的供应链安全体系。从长期来看,这些政策将有助于修复牛肉产能,优化进口结构,提高市场稳定性,促进牛肉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国庆节后豆粕市场态势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