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4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二)供应端的 “去化攻坚战” 尽管产能去化进程已持续 3 个月,但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4%,市场供应宽松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据卓创资讯测算,8 月适重生猪存栏量高达 4.2 亿头,环比增长 2%,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若后期养殖端不能有效控制出栏节奏,9 月生猪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部分规模化企业已开始调整策略,计划将 9 月出栏均重提升至 120 公斤 ,通过提高生猪品质和重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 “提质增效” 以对冲价格风险。中小散户面临资金链与压栏风险双重考验,被动去产能迹象初步显现,部分散户开始减少养殖数量或退出养殖行业。 (三)博弈升级: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角力 国家发改委持续密切监测生猪市场动态,7 月下旬启动 20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为市场信心提供短期支撑。但冻品库存消化周期长达 3 - 6 个月,短期内难以快速消化,无法直接有效缓解现货市场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8 月下旬猪价反弹高度取决于两大关键变量:一是规模场能否达成 “控量稳价” 共识,避免集中抛售;二是终端消费回暖幅度能否覆盖新增供应。从历史数据看,开学季对猪价提振幅度通常在 0.5 - 1 元 / 公斤 。若中秋备货力度超预期,猪价或短暂回升至 14.5 - 15 元 / 公斤 ,但受制于庞大产能基数,反弹持续性存疑。 四、养殖户生存指南: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 (一)精准把握出栏节奏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生猪市场环境下,精准把握出栏节奏对养殖户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降低风险至关重要。对于体重处于 110 - 120 公斤区间的标猪,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价格上涨趋势出现时果断出栏。此体重范围内标猪的肉质和市场接受度较为理想,逢涨出栏既能及时锁定利润,又能避免过度压栏增加养殖成本,防止因生猪体重过大影响肉质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体重超过 130 公斤的大猪,养殖户需进行精细的成本收益分析。结合当地屠宰场收购价格,仔细核算饲料成本,因大猪体重增加会使饲料摄入量和转化效率发生变化。通过计算 “盈亏平衡点”,综合考虑养殖成本与预期销售价格确定最佳出栏时机。若继续养殖大猪可能面临亏损风险,应果断出手及时止损变现,以防范后期市场价格回落造成更大损失,确保资金回笼和养殖可持续性。 (二)强化成本管控能力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成本管控是核心环节,尤其在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时,强化成本管控能力更为重要。当下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处于阶段性低位,养殖户应合理规划饲料储备,建议储备 30 - 45 天用量的饲料,以充分利用价格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避免过度储备带来的资金占用和饲料储存风险。 在饲料配方优化方面,养殖户可适当增加杂粕使用比例。杂粕作为相对廉价的蛋白质来源,在合理搭配下能满足生猪营养需求,显著降低饲料成本。例如,在保证生猪生长性能不受影响前提下,将杂粕在饲料中的占比提高 10% - 15% ,可有效降低饲料成本 5% - 8%。同时要注重饲料品质和安全性,防止因使用劣质饲料导致生猪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生物安全管理也是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高温季节是生猪疫病高发期,一旦发生疫病,不仅会导致生猪死亡、产量下降,还会增加治疗成本和防疫投入,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必须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免疫等措施。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每周至少进行 2 - 3 次彻底消毒;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所有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和检查;按照科学免疫程序及时为生猪接种疫苗,提高生猪免疫力。通过有效实施这些措施,可将生猪疫病发生率控制在 5% 以内 ,避免 “价跌 + 病损” 的双重打击,保障养殖效益稳定。 |
下一篇:豆粕行情反转信号显现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