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5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一、7 月生猪价格走势复盘:三阶段震荡,旺季不旺为主调 (一)全月走势:先涨后跌再反弹,振幅达 11.2% 7 月,全国生猪价格呈现出 “短暂冲高 — 持续回落 — 月末微弹” 的波动行情。依据卓创资讯数据,月内最高价出现在 7 月 3 日,达到 15.49 元 / 公斤,相较于 6 月高点上涨 3.96%;最低值为 7 月 29 日的 13.92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10.2%;月末受养殖端挺价缩量影响,价格反弹至 14.2 元 / 公斤,全月均价 14.6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18.7%,创下 2023 年同期以来次低水平。月初,养殖端出栏意愿较低,市场生猪供应趋紧,下游收购难度增加,被迫提高收购价格,推动猪价强势上涨。然而,随着养殖端出栏节奏逐步恢复,叠加主动降重出栏操作,猪源供应持续充足。从日度出栏量数据来看,7 月中下旬样本养殖企业出栏量增速显著。与此同时,随着高校陆续放假,终端需求明显下滑,屠宰企业收购积极性降低,压价情绪高涨,市场再度陷入供过于求的格局。养殖端为加速销售选择降价,导致月内多数时段猪价持续下行。仅在月末两日,由于养殖端挺价缩量,下游收购难度回升,猪价才止跌反弹。 (二)区域分化:北方领跌拖累市场,南方消费托底抗跌 北方主产区面临全面压力,黑龙江、吉林生猪均价跌破 7 元 / 斤,最低触及 6.6 元 / 斤,部分散户因亏损加剧而恐慌性出栏,导致市场猪源短期过剩。例如,黑龙江某养殖户由于连续亏损,担心价格进一步下跌,一次性抛售大量生猪,使得当地市场猪源供应骤增,价格受到严重打压。而南方销区凭借本地消费韧性相对抗跌,广东、福建均价维持在 7.5 - 7.9 元 / 斤,较北方溢价超 15%,中秋前烧腊加工需求提前启动形成价格支撑。在广东,烧腊作为当地特色美食,市场需求一直较为稳定。随着中秋佳节临近,烧腊加工企业提前加大对生猪的采购量,从而对当地猪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 二、价格波动核心驱动因素: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双杀市场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叠加主动降重,猪源过剩压力凸显 能繁母猪存栏超预警线: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290 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4%,预示未来 6 个月生猪供应将维持高位,理论出栏量同比增长 8%。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远超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标准 ,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将持续处于高位。按照生猪的生长周期推算,这些能繁母猪将在未来 6 个月内陆续产仔并育肥出栏,预计理论出栏量同比增长 8%。这将给市场带来较大的供应压力,使得猪价上涨面临重重困难。 养殖端集中降重出栏:7 月中下旬,样本养殖企业日度出栏量增速达 25%,养殖户为规避大猪亏损,主动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以下,导致市场标猪供应激增,屠宰场收购难度骤降后压价情绪升温。在 7 月中下旬,市场上出现养殖端集中降重出栏的现象。据监测,样本养殖企业日度出栏量增速高达 25%。养殖户们为规避大猪在高价饲料成本下继续饲养带来的亏损,纷纷主动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以下。这一行为导致市场上标猪供应激增,屠宰场的收购难度骤降。屠宰场在采购变得容易的情况下,压价情绪也随之升温,进一步压低了猪价。 (二)需求端:高温淡季与替代效应双重压制 消费终端需求降至冰点:夏季高温抑制猪肉消费,农贸市场销量环比下降 25%,餐饮渠道采购量不足旺季 40%,终端价格传导失效,白条肉批发价跌至 18 元 / 公斤,创年内新低。夏季的高温天气对猪肉消费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在农贸市场,猪肉销量环比下降 25%。餐饮渠道的采购量也大幅减少,不足旺季的 40%。由于终端需求疲软,价格传导机制失效,白条肉批发价一路下跌,跌至 18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低。这表明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在夏季高温季节明显减弱,难以支撑猪价的稳定。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