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方案和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的意见,均明确要求豆粕用量比重应逐步降低,因此应大力开发蛋白饲料资源,持续增加优质饲草供给。文章基于氨基酸平衡理论,提出可充分利用非常规饲料和非蛋白氮资源,持续推广低蛋白日粮、精准饲料配方、精细加工等关键技术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肉牛养殖对豆粕的依赖。 目前饲用豆粕消费中生猪及禽类养殖占比达80%以上,其余用于水产、反刍等养殖消费。尽管肉牛等反刍动物养殖豆粕消费量不高,但减量替代意义重大。 1、蛋白质平衡理论与低蛋白质日粮技术 肉牛蛋白质平衡理论指精准满足肉牛在不同生理阶段和生产目标下对可吸收氨基酸的需求平衡。肉牛是反刍动物,其瘤胃中的微生物(细菌、原虫、真菌)可以利用日粮中的氮源(包括非蛋白氮如尿素)和能量源合成微生物蛋白(MCP)。瘤胃蛋白包括瘤胃降解蛋白(RDP)和瘤胃非降解蛋白(RUP),牛本身所需氨基酸来自MCP和RUP在小肠消化后释放的氨基酸。低蛋白质日粮技术是蛋白质平衡理论在实践中的直接应用,在保证肉牛最佳生产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精准营养调控来显著降低日粮中粗蛋白质(CP)的水平。通过添加过瘤胃保护性氨基酸(如过瘤胃赖氨酸、过瘤胃蛋氨酸)和高RUP饲料,可直接补充小肠中缺乏的特定氨基酸而不增加瘤胃的降解负担,从而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氮排放,并可维持或改善肉牛的生产性能,提高其增重速度、饲料效率和胴体品质,还可改善瘤胃健康,有效利用饲料资源,进而减少对大豆等植物蛋白进口的依赖。利用氨基酸合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生产技术等,可显著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和配合饲料的转化效率。 2、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开发与利用方式 首先应开源节粮,深入拓展蛋白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充分挖掘动植物、微生物资源潜力,加快传统饲料生产方式的替代,进一步挖掘非常规蛋白资源,探索生物发酵技术,降解难以消化的成分,消除抗营养因子,合成有益代谢产物,改善饲料适口性,充分挖掘蛋白饲料替代资源。 其次,应重视糟渣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糟渣资源主要是各种食品加工中产生的下脚料,如各种酒糟、醋糟、味精渣、酱油糟、马铃薯渣、果渣、玉米淀粉工业下脚料、甘蔗渣、苹果渣、糖蜜、甜菜渣等,其特点是水分含量高、营养价值低,且含有抗营养因子,易结块、酸碱差异大,因此通常不直接饲喂添加,一般都是通过烘干、发酵、青贮、生产单细胞蛋白等方法提高其饲用价值。 此外,膨化尿素、糊化玉米蛋白粉、糊化大豆蛋白粉等蛋白质含量非常高,也是很好的非蛋白氮资源,使用时添加糖蜜及维生素A、D、E等,可提高非蛋白氮利用率。 3、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尤其是在反刍动物饲养中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补充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氮源,以替代或部分替代价格昂贵的真蛋白质饲料(如豆粕、鱼粉),且饲料中蛋白质在瘤胃中的分解减少,使饲料中的优质蛋白质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非蛋白氮类饲料添加剂主要有尿素、铵盐、液氨等,其中尿素为最常使用的非蛋白氮类饲料添加剂,其含氮量高(约46%),相当于粗蛋白当量的288%(100g尿素≈288g粗蛋白质),但在使用过程中用量不宜过多,否则易导致肉牛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