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养户的困境:夹缝中求生存 在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中,散养户曾占据重要地位,为市场供应了丰富多元的畜禽产品。然而,当前散养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生存处境愈发艰难。 从相关数据来看,近年来散养户数量呈显著下降态势。以生猪养殖为例,自 2018 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全国养猪散户数量减少 1300 万户,降幅达 41%。在蛋鸡养殖领域,存栏量小于 500 羽的散养户同样面临严峻市场形势,其市场份额不断被规模化养殖场侵蚀。在部分地区,曾经常见的家庭式养鸡散养户如今已难寻踪迹,他们或是被迫转行,或是在市场竞争中失利。 二、多面困境:散养户为何步步维艰? (一)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下的艰难处境 食品安全问题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散养户的生存带来巨大挑战。河北等地出现的鸡蛋抗生素超标事件,使消费者对散养鸡蛋的安全性产生深度怀疑。部分散养户因缺乏专业养殖知识和规范管理,在养殖过程中为预防和治疗禽类疾病,随意在鸡饮水中添加抗生素类兽药,导致鸡蛋中兽药残留严重超标。同样,羊肉金霉素残留问题也暴露出散养模式在兽药使用规范方面的漏洞。受利益驱使,部分散养户未能严格遵守兽药使用相关规定,致使金霉素在羊肉中大量残留。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并非个别散养户的问题,而是反映出整个散养模式在食品安全管控方面的不足。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日益提高,一旦出现类似问题,他们对散养户产品的信任度便会急剧下降。在市场中,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有品牌、有质量保证的产品,而散养户的产品因缺乏有效的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逐渐被消费者冷落。 下游收购商对散养户的产品也持谨慎态度。超市、电商平台、食品加工企业等为确保自身产品质量和安全,纷纷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他们更倾向于与规模化养殖场合作,因为这些养殖场通常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提供可追溯的产品信息和标准化的用药程序,符合市场监管要求。在此情况下,散养户的产品销售渠道受到极大限制,逐渐被边缘化。 (二)环保重压:难以承受的合规成本 随着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畜禽养殖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面临着愈发严格的环保要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对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废气排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然而,散养户由于规模小、资金有限,在环保设施投入上力不从心。建设沼气池、购置粪污处理设备等均需大量资金,这对于利润微薄的散养户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开支。许多散养户仅能维持基本养殖活动,根本无力进行环保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一些农村地区,散养户养殖场所简陋,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周边河流和土壤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加强环境保护,许多地区划定了 “禁养区”“限养区”。在这些区域内,散养户要么被迫关停,要么需要搬迁。即便在允许养殖的区域,散养户也需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环保合规要求,这使得他们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环保重压下,许多散养户不得不选择退出该行业,另谋出路。 (三)销售遇阻:主流供应链的 “弃儿”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下游采购方对原料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加工企业、连锁餐饮、生鲜电商等为确保自身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纷纷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他们更愿意与具备标准化生产能力的规模养殖场合作,因为这些养殖场能够提供稳定的产品供应和可靠的质量保证。 散养户由于生产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其产品品质不稳定,不同批次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散养户在养殖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和统一标准,受自然环境、饲料质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对散养户产品进行检测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这增加了采购方的采购风险和成本。 |
上一篇:藏兽药:一把替抗的利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