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2026 年上半年):能繁母猪调减效应将逐步传导至生猪供应端。2025 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预计 2026 年上半年商品猪出栏量同比下降 3%-5%,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改善。猪价底部将上移至 14 - 14.5 元 / 公斤,养殖户亏损状况有望缓解,成本控制较好的养殖户有望实现盈利。但由于市场需求增长相对平稳,猪价将维持在相对稳定区间波动,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长期:随着行业调整升级,生猪产业将进入 “慢增长 + 高质量” 阶段。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相对稳定,市场供需更加平衡,猪价波动幅度收窄 30%,养殖利润从依赖市场行情转向依靠效率提升。企业和养殖户将更加注重养殖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优化管理模式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部分企业将加大品牌建设和产品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与养殖户的破局之道 规模企业:应聚焦 “降本、提质、延链”,加快智能化改造,布局高端猪肉市场。降本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优化养殖流程,降低各项成本;提质方面,加强养殖环境控制,采用科学饲养方法,提升猪肉品质和安全性;延链方面,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高产业附加值。例如牧原股份 “状元猪” 品牌入驻盒马鲜生,售价较普通猪肉高 25%,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中小散户:可转向特色养殖(如土猪、黑猪)或加盟龙头企业代养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养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盟代养模式借助龙头企业技术、管理和市场渠道,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收益。如四川、云南等地生态猪养殖户通过有机认证,售价达 20 元 / 公斤,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全行业:需密切关注政策执行细节,如 9 月 1 日实施的《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对环保的新要求。企业和养殖户应严格遵守政策法规,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养殖活动符合环保标准。同时,要加强市场动态监测与分析,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结语: 生猪产能 “急刹车”,本质是产业发展逻辑从追求规模扩张的 “粗放增长” 向聚焦效率质量的 “内涵式发展” 转变。政策推动下,头部企业主动变革拉开行业 “反内卷” 序幕,这场变革旨在使生猪产业摆脱 “大涨大跌” 的周期困境,迈向 “供需平衡、利润稳定” 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对于从业者而言,只有积极拥抱技术升级、强化成本管控、紧跟消费趋势,才能在产业变革中占据优势地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