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大余县规模养殖场有125家,畜禽养殖是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粪污处理一直是行业难题,环境污染:未经处理的粪污直接排放,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引发臭气扰民。成本压力:传统处理方式(如外运利用)不仅费用高,还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资源浪费:粪污中含有的有机质和营养成分未被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主要做法:去今两年,大余县积极探索“猪-沼-草”模式,以模式创新实现了粪污的高效转化。通过在养殖场周边选择、整合合适地块,以无性繁殖的方式使用牧草茎节来进行种植,种植后经暗管输送肥水灌溉。牧草具有喜高温、耐低温、喜肥水、抗旱强、易种植的特点,育苗时间一般是每年的二月份到五月份之间,三月份最佳。新种下的种苗一般2个月就可以第1次收割,这时高度在100cm左右,喂养牛、羊较好,每次收割留荐10cm左右,养鱼应在50cm左右收割,以后每隔2个月左右即可收割1次,全年可收割3到4次。截止到7月14日,全县109家规模生猪养殖场,已推广养殖场种植牧草消纳粪污37家,面积540余亩。 (三)工作成效:大余县池江镇卢屋村的邓莉凤养猪场(目前养殖生猪1000头)和周边养牛场(目前养殖肉牛50头)打造了“猪-沼-草-牛”生态循环工程,既降低了人工施肥成本和肥料支出,缩短了肉牛养殖周期1个月,提高肉牛品质,又防止粪污偷排漏排现象,减少环境污染。南安镇牧发养殖场(目前养殖场1200头)打造了“猪-沼-草-鱼”生态循环工程:养殖污水经三级氧化塘发酵氧化后,通过暗管输送周边15亩牧草种植地,牧草产量从每年每亩14吨(不施肥)提高到24吨,为养鱼提供更多天然饲料,同时还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染问题。 (四)经验启示:通过探索“猪-沼-牧草”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模式,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生态效益:通过将养殖业的粪污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灌溉牧草林木等,既提供了种植业的肥料,降低饲料成本,又防止粪污偷排漏排现象,减少了环境污染。经济效益。牧草养牛,可节约人工施肥成本、肥料支出,一亩牧草可以养2-3头牛,一个月可长三十斤肉,以十亩牧草养30头牛计,则一个月的毛收入约为:30头*30斤/头*10元/斤=9000元;牧草养鱼,30千克牧草喂鱼可长1千克鱼肉,市场价格1千克鱼肉约12元,以十亩地年产240吨牧草养鱼计算,一年的毛收入约为:240吨*1000千克/30千克/*12元=96000元。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