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核心矛盾:产能高位僵持与盈利困境交织 (一)产能过剩成首要痛点 依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当前生猪产能过剩态势严峻。截至 2025 年 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5%,持续处于绿色安全线上沿,对市场形成沉重压力。自 2024 年四季度起,政策层面多次警示产能偏高问题,但 2025 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去化幅度仅 1.2%。与非洲猪瘟时期月均 5% 的去化速度相比,当前去化进程极为缓慢,市场呈现 “政策催调、市场观望” 的僵持局面,养猪户对政策响应迟疑,产能调整进展艰难。 从 6 - 7 月数据来看,能繁母猪数量基本稳定在 4042 万 - 4043 万头。同时,头部企业养殖技术取得突破,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大幅提升至 28 - 29 头。这一技术进步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无形中增加了大量产能,相当于隐性增加 300 万头生猪产能,进一步加剧了生猪市场供需矛盾。 (二)全行业陷入 “温水煮青蛙” 式亏损 进入 9 月,生猪市场行情愈发低迷,生猪均价跌破 12 元 / 公斤。在此价格水平下,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 116 元,仔猪育肥亏损更是高达 263 元 / 头,养殖户经济效益显著下滑。与 2018 年急性亏损不同,此次亏损呈缓慢 “失血” 态势。规模企业凭借先进养殖模式和成本控制能力,将成本稳定在 12 - 12.5 元 / 公斤,尚可维持微利;而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面对低迷猪价,陷入 “抗价死扛 - 压栏增重 - 亏损扩大” 的恶性循环。 为挽回损失,不少中小散户选择压栏增重,导致生猪出栏均重攀升至 128.55 公斤,创历史新高。每头猪多出栏 15 公斤猪肉,仅 9 月就额外供应 19.98 万吨猪肉。大量猪肉涌入市场,进一步加重供需矛盾,猪价下跌压力增大,养殖户经营处境更为艰难。 二、政策调控 “组合拳”:短期止痛与长效机制构建 (一)行政干预精准发力 面对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政府迅速采取一系列精准行政干预措施。2025 年 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紧急召开产能调控会议,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养殖集团在年底前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为产能调控设定明确目标;同时,将出栏体重严格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从源头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 政策实施效果显著,6 - 7 月,生猪出栏体重下降 2.6 公斤,意味着每头猪少供应 2.6 公斤猪肉,有效缓解市场供应压力;二次育肥比例从 15% 降至 8%,有效稳定市场供应节奏。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等积极响应政策,率先停止向二次育肥户售猪,切断短期投机链条,为稳定市场价格发挥示范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产能去化,政策通过 “降体重、去低效、控二育” 三重手段协同推进。降体重减少单头猪猪肉产出,去低效淘汰生产效率低下产能,控二育稳定市场供应节奏。通过这些措施,力争在半年内将能繁母猪存栏压降至 3900 万头合理区间,促使生猪市场恢复供需平衡。 (二)市场机制与政策协同 除行政干预外,政策注重与市场机制协同配合。全国统一实施《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新规》,要求年出栏 500 头以下散户强制备案,监管部门得以全面、准确掌握生猪养殖情况,为产能调控提供有力数据支持。同时,金融机构收紧中小养殖户信贷,三季度养殖贷款环比下降 22%,对中小养殖户形成资金压力。双重压力下,预计将倒逼 15% 的低效产能退出市场,优化市场竞争格局。 冻肉收储政策也在积极推进,拟启动 50 万吨收储计划。该政策通过 “政策底” 稳定市场信心,在市场供大于求时收储猪肉,减少市场流通量,稳定猪价;市场供应不足时投放收储猪肉,调节供需平衡。 我国积极借鉴美国 “产能调控 + 期货对冲” 先进模式,探索建立生猪产能大数据监测平台。该平台实时追踪能繁母猪存栏、饲料消耗、屠宰量等 12 项核心指标,监管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产能调控精准度和效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