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新希望停止扩张步伐,专注于现有 300 万头能繁母猪的提质增效。公司自建 “猪芯片” 实验室,致力于提升种猪品质和性能。通过持续研发创新,种猪核心群料肉比降至 2.4:1,低于行业均值 2.8:1,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成本管控成为 “生存标配” 政策推动下,企业深刻认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成本。 牧原股份:成本下降成效显著,从年初的 13.1 元 / 公斤逐月下降至 7 月的 11.8 元 / 公斤,目标全年降至 12 元 / 公斤,年底计划进一步降至 11 元 / 公斤。牧原股份从养殖全链条优化运营效率,构建产业互联平台,为行业提供 800 多万头仔猪,带动养殖户专业化发展,实现自身成本降低的同时,推动了整个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温氏股份:运用低蛋白日粮技术,在保证猪只生长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豆粕等高价原料使用量,单头猪饲料成本下降 8%。2025 年 5 月,温氏股份养殖综合成本降至 6 - 6.1 元 / 斤,体现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果。 新希望:投入 2 亿元升级数智养殖系统,实现养殖过程智能化管理。这一举措使人工效率提高 30%,疫病防控准确率达 95%,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疫病损失,提升了养殖稳定性和效益。 三、产业变革深层逻辑:从 “内卷” 到 “提质” 的范式转换 (一)产能调控背后的周期规律重构 本轮产能调控不仅是数量调整,更是对猪周期底层逻辑的重塑。传统猪周期中,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主导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波动。此次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改变了未来供应预期,增强了猪周期走向的可预测性。 按照生猪生长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量与 10 个月后的生猪供应紧密相关。此次调减预计导致 2026 年二季度起商品猪出栏量同比减少约 900 万头,有效缓解市场阶段性过剩压力。同时,“降体重” 策略发挥作用,6 月生猪宰后均重 90.3 公斤,环比下降 0.6%,减少市场隐性供给约 5%,对稳定市场价格起到关键作用。 (二)行业竞争核心要素彻底改写 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进程提速:在政策调控和市场压力下,散户加速退出市场,行业规模化进程明显加快。管理能力弱、资金不足的 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5%,而行业 CR10(前十企业市场份额)突破 25%,规模化养殖占比达 68%。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逐渐成为行业主导力量。 质量竞争崛起,优质优价成趋势: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提高,质量竞争成为行业核心要素。农业农村部支持 “适度规模 + 标准化养殖”,引导企业注重养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猪肉品质。北京二商、上海梅林等下游企业提高优质猪肉采购比例,草饲猪肉、无抗猪肉等高品质猪肉溢价达 30%,优质优价成为市场趋势。 产业链纵向整合,抗周期能力增强: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企业加强产业链纵向整合,构建 “养殖 - 加工 - 零售” 一体化模式。牧原股份自建屠宰场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85%,实现养殖与屠宰协同发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温氏股份布局预制菜工厂,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产业链整合,企业抗周期能力增强 40%,在市场波动中能够保持稳定发展。 四、后市展望: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并存 (一)2025-2026 年价格走势预判 短期(9-12 月):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猪肉市场需求进入旺季,消费者采购量增加,企业备货力度加大,预计猪价将迎来反弹,可能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但当前产能去化效果尚未充分显现,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后,生猪出栏存在时间周期,短期内市场供应仍较充足,前期压栏生猪可能集中出栏,增加供应压力,猪价反弹后将以高位震荡为主,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