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升级:从传统养殖到 “智慧牧业” 的跃迁 (一)规模化与标准化:重塑行业格局 在河南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规模化与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猪场数量超过 2 万家,占全国总数的 1/9 ,出栏比重高达 77%,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走进这些大型猪场,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楼房式养殖模式兴起,突破传统平面养殖局限,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6 层、8 层甚至更高的楼房猪舍排列有序,每一层都被科学规划为不同功能区,从母猪妊娠、分娩,到仔猪保育、育肥,各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如同一座高效运转的 “生猪工厂” 。 为营造适宜生猪生长的环境,空气过滤系统成为猪场标配。该系统如同精密的空气净化装置,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病菌、有害气体,确保猪舍空气清新洁净。在非洲猪瘟等疫病流行期间,这一系统为猪场构建起坚固的防疫屏障,大幅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保障猪群健康。智能环控设备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设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温湿度、氨气浓度、二氧化碳含量等环境参数,一旦数据偏离设定范围,设备便自动启动调节功能。夏季高温时,湿帘风机联动,迅速降温增湿;冬季寒冷时,供暖系统开启,确保猪舍温暖适宜。在精准环境控制下,生猪成活率大幅提升,达到 98% 以上,料肉比降至 2.4:1 以下 ,每消耗 2.4 单位饲料就能产出 1 单位猪肉,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充分体现河南生猪养殖的高效与优质。 (二)智能化赋能:5G 与大数据重塑生产链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生猪产业积极顺应潮流,深度融合 5G 与大数据技术,开启 “智慧牧业” 发展新篇章。牧原、正大等龙头企业率先示范,建成一座座智能化猪场,成为行业典范。踏入智能化猪场,5G 信号全覆盖,为数据传输搭建起高速通道。猪舍内,各类传感器分布广泛,如同敏锐的 “触角”,实时采集猪舍温湿度、采食量、饮水量、运动量等海量数据,并通过 5G 网络瞬间传输至数据中心。AI 算法发挥重要作用,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健康状况、采食规律等,为每头猪量身定制饲喂方案。精准控制饲料投喂量和时间,避免饲料浪费,相较于传统养殖方式,饲料浪费降低 15% 以上,节省大量养殖成本 。 食品安全是生猪产业的核心关注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有力保障。每头生猪从出生起,便被赋予独一无二的 “数字身份”,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来源、用药记录、免疫信息、生长数据等,都被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不可篡改的 “数据账本”。当猪肉进入市场,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追溯生猪从养殖到餐桌的全流程信息,实现放心消费。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监管,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升河南猪肉品牌美誉度。 (三)模式创新:肉食综合体打通全产业链 河南生猪产业持续探索模式创新,“牧原模式” 应运而生,备受业界关注。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规模养殖、屠宰深加工于一体的肉食综合体,形成完整而高效的产业体系,在中原地区迅速发展。以内乡牧原肉食综合体为例,这座投资数十亿、占地数千亩的产业项目,单场年出栏生猪达 210 万头,产能可观。内部配套年产 72 万吨的饲料厂,从源头保障饲料供应的稳定性与品质安全性,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配营养配方,降低采购成本与运输损耗 。 此外,综合体还建有先进的屠宰深加工生产线,实现生猪就地屠宰、精细加工,将 “卖生猪” 转变为 “卖猪肉”,提升产品附加值。配套建设的有机肥厂和污水处理厂,将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猪粪等废弃物经处理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实现种养循环,既减少环境污染,又为农业生产提供绿色肥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据测算,亩均产值较传统猪场提升 4 倍,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范例。“牧原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带动河南生猪产业从单一养殖向全产业链综合发展转变,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