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 “精准滴灌”:产能调控开启 “质量优先” 新周期 (一)调控升级: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优化” 在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曾有阶段各大企业及养殖户呈现出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态势。以过往几年为例,在具备资金与土地资源的情况下,便倾向于大规模建设猪圈、增加母猪养殖数量,仿佛规模大小直接等同于市场竞争力。然而,单纯聚焦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生猪市场供应量急剧攀升,远超实际市场需求,导致价格大幅下滑,众多养殖户陷入亏损困境。 农业农村部敏锐洞察到这一问题,召开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整个行业起到了警示作用,并为后续发展明确方向。会议着重强调,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措施,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减少二次育肥现象,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格把控新增产能。这些举措针对性强,精准解决行业痛点。 从数据层面分析,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3 万头,虽处于 3900 万头绿色区间上限,但已切实感受到政策调控的影响。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牧原股份,积极响应政策,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两个季度调减,二季度存栏量为 343 万头,较峰值减少 5.4 万头。这既体现出牧原股份对政策的高度配合,也彰显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新希望等企业同样积极跟进,明确禁止商品猪流入二次育肥环节,严格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这些企业的行动从源头遏制了投机性产能的扩张,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二次育肥 “退烧”:政策收紧下的投机模式终结 二次育肥在过去生猪市场中一度占据显著地位。养殖户在猪价上涨预期下,大量购入大猪进行短期育肥,随后高价卖出以获取差价。在 2024 年下半年猪周期上行阶段,二次育肥利润颇为可观,每头猪盈利可达 800 元,吸引众多参与者投身其中。 但随着政策收紧,二次育肥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压缩。诸如广东化州实施 “二次育肥猪禁止开票”、广西推行 “跨省调运需隔离 21 天” 等一系列地方政策,大幅增加了二次育肥的操作难度与成本。运输环节实行 “两点一线” 管控,检疫证明需 “二次申报”,致使二育养殖户补栏成本激增 30%。 养殖户王明便是受此影响的典型案例。他原本期望借助猪价上涨获取高额利润,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盘下废弃养殖场开展二次育肥。但市场形势的变化使其计划落空,他无奈表示:“前段时间刚把圈里的猪卖掉,是赔钱卖的,头均亏损 200 元,忙活大半年最终不赔不赚。” 类似王明这样的养殖户数量众多,部分前期高价囤猪的散户出栏时均面临亏损。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全国二次育肥规模较去年同期缩减 40%,生猪调运量下降 25%。这些数据表明,二次育肥这一投机模式正逐渐退出市场,生猪市场正回归以 “自繁自养” 为主的健康发展周期。 二、成本竞争白热化:头部企业如何筑牢 “护城河”? (一)技术突围:效率革命重塑行业格局 在生猪养殖领域,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中,养殖核心指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成为技术竞争的关键衡量标准。 牧原股份通过在品种选育、繁殖技术、营养管理、疫病防控以及环境控制等多环节的协同管理,成功将 PSY 指标提升至 32 头,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可提供 32 头断奶仔猪,这一数据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温氏股份同样表现出色,PSY 达到 28 头,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相比之下,行业平均 PSY 仅为 20 头。这表明在相同母猪存栏数量下,牧原和温氏等头部企业能够多产出 60% 的仔猪,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 |
上一篇:河南省生猪产业20年的崛起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