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导向:从保供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一会议在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议明确指出,需进一步强化市场引导与政策支持,健全生猪产能综合调控机制,以促进生猪市场的稳定运行,加快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这些举措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标志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方向发生重大转变,主要矛盾已从过往的 “保供” 转向 “高质量发展”。 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生猪产能急剧下降,市场猪肉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当时,保障猪肉的充足供应成为行业首要任务,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养殖、扩大产能。经过各方努力,生猪存栏量逐步回升,猪肉供应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当前,随着上一轮周期行业产能的快速扩张,以及养殖效率提升和防疫稳定,市场供应处于宽松状态。与此同时,受经济、人口结构以及消费多元化等因素影响,猪肉需求进入平台期,供给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在这一背景下,“保供” 任务已基本完成阶段性使命,“高质量发展” 成为行业新的发展方向。 二、行业现状:供给过剩的困境 (一)产能扩张与效率提升 在上一轮生猪养殖周期中,行业内出现显著的产能扩张趋势。众多养殖户和企业受生猪市场潜在利润驱动,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新建养殖场数量迅速增加,原有养殖场也在不断扩建,全国生猪存栏量大幅攀升。 与此同时,养殖技术取得明显进步。智能化养殖设备逐步普及,环境控制系统可精准调节猪舍温湿度,为生猪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自动饲喂系统能根据生猪生长阶段精准投喂饲料,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在疫病防控方面,新的疫苗和防控技术不断涌现,生猪成活率大幅提高。以往因疫病导致生猪大量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使得生猪出栏量稳步增长,市场供应更加充足。 (二)需求变化:平台期的挑战 随着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居民消费观念发生深刻转变。在肉类消费上,消费者不再仅满足于基本需求,而是更加追求健康、多元化的选择。禽肉因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受到注重健康人群的青睐;牛羊肉凭借独特口感和丰富营养,在肉类消费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 人口结构变化对猪肉需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使得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其饮食偏好相对清淡,肉类摄入量减少,对猪肉的需求明显下降。年轻一代生活节奏快,外卖、预制菜等新兴饮食方式盛行,其猪肉消费场景和习惯与老一辈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猪肉整体需求增长乏力,逐渐进入平台期。 (三)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的关键指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43 万头,而正常保有量设定为 3900 万头,当前存栏量为正常保有量的 103.7%,已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这一数据表明,生猪产能已逼近调控节点。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维持高位甚至进一步增加,未来生猪供应量将持续上升。由于一头能繁母猪在正常繁殖周期内可孕育多胎仔猪,这些仔猪育肥后将成为市场生猪供应,这无疑会加剧市场供给过剩局面,导致猪价下跌,影响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政策举措:减产与转型升级协同推进 (一)减产措施:停止补栏,降低体重,限制二次育肥自 5 月底以来,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多次会议强调 “停止母猪补栏、降低出栏体重、限制二次育肥”,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生猪产能过剩问题。 停止母猪补栏是从源头上控制生猪产能进一步扩张的关键举措。母猪存栏量直接决定未来生猪供应量,在过去产能扩张阶段,大量母猪被补栏。当前市场已出现供给过剩,若继续补栏,将加剧市场供需失衡。 降低出栏体重也是缓解供给过剩的重要手段。过去,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常将生猪养至较大体重出栏,部分甚至超过 150 公斤。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过重的出栏体重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加大市场供应压力。在政策引导下,养殖户开始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10 - 120 公斤的合理范围内,这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了市场生猪供应量,缓解了供给过剩局面,同时降低了养殖户成本。 |
上一篇:政策调控下的生猪产业新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