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质齐飞:从区域供给到全国 “肉库” 的跨越 (一)出栏量飙升背后的四阶段蜕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河南生猪产业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其生猪出栏量从 1987 年的 855.2 万头大幅增长至 2024 年的 6029.08 万头 ,增长幅度近乎 7 倍,使其稳居全国生猪生产第一梯队,成为保障国人 “菜篮子” 猪肉供应的关键力量。回顾这一发展征程,可清晰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每一阶段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使命与发展特征。 1987 - 2000 年,是河南生猪产业的 “散户筑基期”。当时,农村地区家庭散养模式较为普遍,虽单个养殖户养殖规模较小,但凭借广大养殖户的不懈努力,出栏量以年均 7.8% 的增速稳步增长。经过 13 年的持续发展,出栏量成功突破 3930 万头,为河南奠定了 “生猪大省” 的坚实基础,如同为产业大厦筑牢了第一块基石 。 2001 - 2010 年,规模化养殖理念进入河南,开启 “规模起步期”。牧原等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凭借先进的养殖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快速扩大养殖规模。一时间,现代化猪舍大量涌现,先进养殖设备逐步替代传统劳作方式。规模化率随之显著提升,突破 40%,2010 年出栏量攀升至 5382.8 万头,标志着河南生猪产业正式迈向集约化发展新阶段,产业发展轮廓日益清晰。 2011 - 2020 年,非洲猪瘟这一突发重大事件给全球生猪产业带来严重冲击,河南也未能幸免,进入 “疫病抗压期”。2018 年,在疫情影响下,河南生猪出栏量降至 6402.38 万头,产业遭受重创。但河南生猪产业并未被困难击退,政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企业积极优化产能结构,加大疫病防控投入,升级养殖技术。短短两年,到 2020 年,存栏量跃居全国第一,充分彰显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坚韧的产业精神,在困境中实现逆袭。 2021 - 2024 年,河南生猪产业迎来 “高质量发展期”,规模化发展趋势席卷全省,规模化率突破 80%。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数量达到 747 家,2024 年屠宰加工能力飙升至 9033 万头,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 “牧原 + 双汇” 全产业链模式。牧原专注于生猪养殖,运用智能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保障生猪供应;双汇则在屠宰加工和肉制品销售领域持续深耕,将河南猪肉推向全国市场。河南净外调生猪占全国 1/4 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猪肉供应核心基地,产业发展达到新高度。 (二)区域布局:豫南撑起产能 “脊梁” 在河南生猪产业版图中,区域布局特色显著。驻马店、南阳、周口三地生猪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 40% 以上,犹如三颗璀璨明珠,撑起了全省生猪产能的 “脊梁”,形成了具有明显规模效应的豫南生猪产业集聚区 。 驻马店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吸引众多生猪养殖企业入驻。规模化养殖场分布广泛,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得到普遍应用,养殖效率和生猪品质大幅提升。南阳作为河南的农业大市,生猪产业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不断创新养殖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内乡牧原肉食综合体项目在此落地,总投资数十亿元,建设 6 层楼高的现代化楼房猪舍,配套年产 72 万吨的饲料加工生产线和年屠宰 210 万头的肉食品加工生产线。智能化系统全面覆盖,智能机器人承担饲料供应、清粪、消毒等工作,实现养殖、加工一体化,成为豫南生猪产业的标杆。周口以完善的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生态著称。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养殖,再到屠宰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紧密衔接。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众多企业在此蓬勃发展,为周口生猪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豫南地区生猪产业集聚,不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大型养殖企业纷纷配套建设饲料厂、屠宰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业附加值。完善的产业体系也增强了区域抗风险能力,在市场波动和疫病侵袭时,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保障生猪稳定供应。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