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频发,猪企为何频频被约谈? 在 5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的短短两个月期间,官方针对猪企已开展三次约谈,如此密集的举措在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实属少见。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牧原食品、正大投资、四川德康农牧食品、北京大北农、广西扬翔、山东锦成浩达公司、温氏食品、双胞胎集团、河南双汇等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负责人均出席参会。 会议探讨的内容虽多为常见问题,但深刻揭示了当前生猪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一,产能阶段性偏高问题长期困扰行业。过去几年,受市场高利润驱动,大量资本涌入生猪养殖领域,大型养殖集团规模扩张以及中小养殖户跟风补栏,致使生猪产能急剧攀升。相关数据显示,产能高峰期能繁母猪存栏量远超合理水平,直接导致后续生猪出栏量持续高位运行。 其二,生产和价格波动风险较大,不容忽视。生猪养殖受多种因素影响,饲料价格大幅波动、疫病爆发、市场供需关系微妙变化等,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发猪价剧烈波动。以 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为例,疫情爆发导致大量生猪死亡或被扑杀,生猪供应骤减,猪价短期内飙升至历史高位;随后产能快速恢复过程中,猪价又迅速回落,这种大幅价格波动给众多养殖户带来极大困扰。 其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粪污处理、屠宰检疫监管等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更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紧密相连。一旦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不力,如口蹄疫、猪蓝耳病等疫情爆发,将对生猪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畜禽粪污若处理不当,会对周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屠宰检疫监管不到位,则可能导致问题猪肉流入市场,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 在此背景下,政策调控对于生猪产业至关重要,犹如定海神针。其不仅能够引导产业朝着健康、稳定方向发展,还能在关键时期稳定市场信心,保障养殖户和消费者切身利益。 二、产能与价格之困 (一)产能阶段性偏高 当前,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问题较为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3 万头,为 3900 万头正常保有量的 103.7%,虽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限,但已呈现阶段性偏高态势,且自 2 月起,农业农村部官方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能繁母猪作为生猪供应的 “总开关”,其存栏量直接决定 10 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规模,当前偏高的存栏量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仍将较为充裕。 造成产能阶段性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层面看,过去生猪养殖行业的高利润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大型养殖企业扩张以及中小养殖户跟风补栏,使生猪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许多大型猪企受利润驱使,纷纷新建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期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中小养殖户看到行业有利可图,也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局面。从政策层面看,前期为保障猪肉供应,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生猪养殖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能增长,但后期也导致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偏高对市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大量生猪集中出栏,导致市场上猪肉供应过剩,价格被迫下行。这不仅压缩养殖户利润空间,还使部分养殖户面临亏损困境。以今年上半年为例,由于产能偏高,1 - 6 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 15.50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0.8%,养殖户盈利空间持续收窄。产能过剩还可能引发行业内恶性竞争加剧,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可能采取降价销售等手段,进一步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二)价格波动风险大 猪价波动一直是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波动原因复杂多样。供求关系是影响猪价波动的核心因素。当市场上生猪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甚至下降时,猪价面临下行压力;反之,当供应减少,需求旺盛时,猪价上涨。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居民对猪肉消费需求大幅增加,若此时生猪供应不足,猪价明显上涨;而在消费淡季,需求减少,若生猪出栏量不减反增,猪价下跌。 |
上一篇:养猪业新周期下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