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产业现 “三降一升”,究竟发生了什么?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肉羊产业呈现出独特的 “三降一升” 态势:全国羊出栏量、存栏量、羊肉产量均达近年同期最低水平,而羊肉进口量却呈逆势增长趋势。此现象背后的成因值得深入探究。作为关注肉羊产业发展的一员,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剖析。 生产端:产能去化,存栏量缘何起伏? 产能去化深入,出栏量创新低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国羊出栏量为 1.328 亿只,同比下降 5.7%,创下 2021 年以来同期的最低纪录。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出栏 6760 万只,同比减少 6.6%;二季度出栏 6520 万只,降幅收窄至 4.7%。这一现象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存栏基础持续弱化是关键因素之一。2025 年一季度末羊存栏量降至 3.0005 亿只,同比减少 6.9%,为近五年最低水平。能繁母羊存栏量从 2023 年的 1.25 亿只降至 2025 年的 1.15 亿只,直接致使可出栏羔羊数量减少。中小养殖户因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退出市场,规模化牧场占比虽升至 48%,但受成本压力制约,补栏意愿明显不足。例如,部分从事养羊的农户,在面对持续亏损后,不得不放弃养羊,转而寻求其他生计。 养殖成本高企也在压缩利润空间。饲料成本占肉羊养殖总成本的 60%-70%,尽管 2025 年玉米、豆粕价格同比分别下降 5.79% 和 5.46%,但舍饲模式下的综合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以许昌市为例,活羊养殖成本约为 22 - 24 元 / 公斤,而活羊价格仅为 22 元 / 公斤,出栏一只 60 公斤育肥羊约亏损 120 元。这种持续的亏损状态,使得养殖户不得不缩减存栏规模,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政策调控与市场周期共振也对产能去化产生了影响。环保政策趋严导致 30% 的中小牧场关停,叠加 “羊周期” 下行阶段的自然去产能,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2021 - 2024 年羊肉价格持续下跌 14%,2025 年 4 月活羊价格同比下降 11.18%,进一步削弱了养殖户的补栏动力。 存栏量的微妙转折 然而,存栏量在 2025 年二季度末出现了微妙变化。2025 年二季度末羊存栏量为 3.0083 亿只,同比减少 6.2%,但环比增加 78 万只,增幅 0.3%,这是自 2023 年二季度以来的首次环比增长,释放出积极信号。 价格企稳提振了补栏信心。2025 年二季度活羊价格结束连续下跌趋势,全国集贸市场均价稳定在 30.68 元 / 公斤,同比降幅收窄至 3.61%。河北唐县等地肉羊价格从第 7 周的 22 元 / 公斤回升至第 19 周的 23.55 元 / 公斤,养殖户对后市预期改善,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补栏。当养殖户看到价格回升趋势,对未来盈利有了期待,自然产生了补栏动力。 政策支持与金融创新也在发挥作用。地方政府通过补贴政策引导产能恢复,如凉州区对新扩建肉羊养殖场给予最高 30 万元奖补,并提供贷款贴息。金融创新工具如 “活体抵押贷款” 试点,有效缓解了养殖户的资金压力,推动存栏结构优化。这些政策和金融手段,为养殖户提供了切实帮助,使其有能力扩大养殖规模。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调整也起到了作用。屠宰加工企业库存消化接近尾声,对优质羔羊的采购需求增加,带动养殖户调整存栏结构。2025 年二季度新生羔羊数量同比降幅收窄至 3.36%,预示未来 6 - 8 个月出栏量有望逐步回升。当产业链上下游能够协同合作,整个行业的发展将更加健康。 供应端:产量下滑,屠宰加工之困 产量降至四年最低 从羊肉产量来看,2025 年上半年羊肉产量 210 万吨,同比减少 4.6%,为 2021 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季度产量 106 万吨,同比减少 5.1%;二季度产量 104 万吨,降幅扩大至 5.4%。这背后是产能去化对供给端的滞后影响。 |
上一篇:中国养羊业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征途
下一篇:肉牛养殖节本增效2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