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肉羊产业供需格局:压力与希望并存 (一)“三降一升” 凸显产业调整阵痛 2025 年上半年,肉羊产业呈现出 “供给收缩、进口激增” 的显著态势。全国羊出栏量达 1.328 亿只,同比下降 5.7%,创下 2021 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一季度末存栏量为 3.0005 亿只,同比下降 6.9%,能繁母羊数量从 2023 年的 1.25 亿只降至 1.15 亿只;羊肉产量为 210 万吨,同比下降 4.6%。与此同时,进口羊肉 21.3 万吨,同比增长 4.7%,进口金额 58.2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7.6%,其中 98.7% 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低价进口肉持续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 从国内生产端分析,羊出栏量、存栏量和羊肉产量的下降,表明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中小养殖户由于长期亏损以及环保政策收紧,大量退出市场,致使基础产能受损;规模化牧场在行业中的占比虽提升至 48%,但面对成本高企与市场的不确定性,补栏意愿普遍低迷。在饲料成本方面,尽管部分饲料价格有所下降,但养殖综合成本依然处于高位,严重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 在进口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凭借成熟的养殖体系以及自贸协定关税优惠,以低价优质羊肉迅速抢占国内市场份额。大量低价进口羊肉的涌入,进一步压低国内羊肉价格,使国内肉羊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产业链各环节利润被严重挤压。 (二)存栏量环比止跌,释放积极信号 二季度存栏量为 3.0083 亿只,环比微增 0.3%,这是 2023 年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环比增长,标志着产能去化已阶段性见底。新生羔羊同比降幅收窄至 3.36%,显示出养殖户补栏信心有所恢复。从周期传导角度来看,未来 6-8 个月出栏量有望随着存栏结构的优化逐步回升,为市场注入回暖预期。 存栏量的止跌回升,是肉羊产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市场价格的阶段性企稳,使养殖户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从而开始补充能繁母羊和羔羊存栏;也可能是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为养殖户提供了一定的成本补贴与市场保障,增强了其养殖积极性。随着存栏结构的持续优化,后续出栏量的增加将有效缓解市场供应紧张局面,稳定羊肉价格,推动产业逐步走出低谷。 二、三大制约因素:产业深层矛盾集中显现 尽管二季度出现了积极信号,但肉羊产业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三大制约因素持续对产业发展造成困扰。 (一)产能端:中小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转型遇阻 环保政策趋严导致 30% 的中小牧场关停,散养户因连续三年亏损(2024 年单只肉羊净利润降至 57.25 元,同比下降 43.4%)纷纷退出市场,规模化牧场占比虽提升至 48%,但受舍饲成本高企(饲料成本占比超 60%)、育种技术滞后等因素影响,补栏意愿普遍较低。内蒙古、甘肃等主产区调研显示,规模场每只肉羊综合成本达 600 元,较 2022 年上涨 15%,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 在环保政策方面,随着对养殖污染管控力度的加强,许多中小牧场因无法达到环保标准而被迫关停。这些中小牧场大多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难以建设有效的粪污处理设施,在政策的严格要求下,只能选择退出市场。而散养户的亏损则主要源于市场价格的低迷和养殖成本的上升。连续三年的亏损让许多散养户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养殖,导致肉羊产能的基础受到削弱。 规模化牧场虽然在行业中的占比有所提升,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舍饲成本高企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饲料成本在养殖总成本中占比超过 60%,尽管部分饲料价格有所下降,但养殖综合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育种技术的滞后也限制了规模化牧场的发展,导致养殖效率难以提升,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二)价格端:下行周期未止,区域与品类分化加剧 全国活羊均价为 30.68 元 / 公斤、羊肉均价为 69.26 元 / 公斤,延续了 2021 年以来的下行趋势,但波动幅度有所收窄。省域价差显著,云南活羊均价为 80.56 元 / 公斤,而重庆仅为 65.41 元 / 公斤,反映出区域供需失衡。值得关注的是,中高端羊肉价格同比上涨 4.94%,与普通羊肉价格背离,显示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品质差异正重塑市场格局。 |
上一篇:安徽肉牛产业发展态势探究
下一篇:中国羊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