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层舍内防水:楼层地沟防水是楼房养猪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高层出现漏水渗水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在疫病流行的疫区,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生物安全危机。以某猪场的保育和产房为例,这两个区域采用水泡粪工艺,保育舍为 4 层。投入使用不到 2 年,就出现了严重的防水问题。地沟内铺设的防水毡大量脱落,还有相当一部分鼓起,导致楼层出现滴水渗水现象。起初,猪场尝试用防渗胶进行处理,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再次出现,且愈发严重。如今,产房部分单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楼上渗水滴水情况。这些漏水问题严重影响了猪舍的密闭性,使得猪舍内的温湿度难以有效控制,为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加大了疫病防控的难度,病原体可能会随着水流在楼层间传播,扩大感染范围。而进行修补和施工时,不仅会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还会涉及到生物安全管控难题,如施工人员的进出管理、施工材料的消毒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疫病的传入和扩散。 (二)空间与养殖管理困境 楼房空间密集紧凑:楼房养猪的空间布局特点导致猪群相对密集,楼层间猪舍垂直距离较短,这一布局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交叉污染风险。以除臭间为例,它通常是一个没有分层独立的立体大空间,各层舍内的空气通过风机转动统一排放到除臭间后,会混合在这个大空间内。当各层舍内风机停止工作时,部分气体就会回流到猪舍,导致空气交叉污染。一旦猪群中出现疫病,这种空气交叉污染会加速病原体的传播,使整个楼层迅速受到影响。非洲猪瘟疫情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在疫情期间,许多采用楼房养猪模式的猪场由于空间布局不合理,疫病在楼层间迅速传播,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因为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而楼房养猪的密集空间和空气交叉污染,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疫情难以控制,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动物防疫对楼房养猪的楼层设计及实际应用要求极为严格,必须充分考虑空气流通和污染防控问题。 猪群全进全出:实现猪群的全进全出,是保障猪场生物安全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原则。然而,在楼房养猪中,由于养殖密度大、规模大,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当出现部分生长缓慢、体质较弱的 “掉队” 猪时,如何处理成为一大难题。有些养殖户不忍心将这些猪淘汰处理,而是选择将它们转入其他楼层舍内继续饲养,这种做法虽然看似节省了成本,但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疫难度和生物安全风险。“掉队” 猪可能本身携带病菌,或者由于体质差更容易感染疾病,将它们转入其他楼层,就相当于将潜在的传染源引入了新的猪群环境,一旦疫病爆发,传播范围将迅速扩大。而且,不同楼层的猪群健康状况和免疫水平可能存在差异,混养容易打破猪群原有的免疫平衡,增加疫病传播的风险。此外,频繁地将 “掉队” 猪在楼层间转移,也会增加人员和猪只的流动,增加了疫病传播的机会,使得猪场的防疫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 (三)五流安全体系挑战 猪场的人流、车流、物流、水流、猪流构成了五流安全体系,这是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关键防线。其中,物流作为猪场生存的核心关键点,源源不断地为猪场提供饲料、药品等生产物资,同时运出生猪和废弃物,其流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猪场的正常运转。猪流则是猪场生产的主体,猪只的健康和流动情况决定了养殖的效益和疫病防控的难度。由于物流和猪流流动频繁,因此需要投入相对更多的精力去管控。 对楼层实行网格化管理是保障五流安全的重要手段。以楼层为单位,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风险等级,尽量做到人员与猪只通道分开,建立单向流动、封闭式流动的专用通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便于疫病防控。例如,人员进入生产区附房时,需经过严格的洗浴、换取各区间工装、更衣换鞋等流程,确保自身清洁后才可进舍,并且要严格执行人员进舍洗消流程,从源头上减少病原体的带入。同时,将人员和猪只用专用电梯分开,保持相互独立,严格做好每次消毒工作,防止人员和猪只之间的交叉污染。 对于需要进入舍内的袋装饲料、人员生活用品以及成大批量的生产物资,都要进行严格的洗消烘处理,并多次检测,确保无病原体携带。这些物资进到单元内时已是最小包装,通过实施严格有效的防疫消毒制度,专人专管,实现具体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首农模式猪场在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树立了典范,其以 “五级分区 三级管理 二级洗烘” 为标准执行现场操作。五级分区明确划分了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使人员、物资和猪只在不同区域间有序流动;三级管理对每个区域的管理职责和流程进行细化,确保管理的高效和规范;二级洗烘则对进入猪场的物资进行两次深度洗烘消毒,高效地切断了物流风险点的传播和扩散,为猪场的生物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其他猪场借鉴和学习。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