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7 点击: 次 来源:肉类食品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十年趋势逆转:中国肉类进口占比将从 20% 降至 16% (一)OECD - FAO 联合预警:全球肉类贸易增速腰斩 经合组织(OECD)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发布的《2025 - 2034 年农业展望》报告,对全球肉类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在全球肉类进口中的份额将显著下滑,从当前的 20% 降至 16%。这一比例变化不仅体现为数字变动,更对全球肉类进口增速产生重大影响,使其从过去十年的 37% 急剧下降至 10%。 在全球肉类贸易格局的变革中,猪肉和禽肉受影响最为显著。中国猪肉进口需求的收缩,对全球猪肉贸易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全球猪肉市场需重新审视发展方向。禽肉市场同样面临挑战,进口量预计下降幅度超过 20%。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中国肉类消费市场结构的深度调整,也体现国际肉类市场供需平衡的重构。 (二)数据印证:从 “增量依赖” 到 “自给优先” 实际数据反映出中国肉类进口结构的深刻变革。2024 年,中国猪肉进口量仅为 107 万吨,与 2020 年峰值 438 万吨相比,下降幅度达 75.8%,自给率回升至 97.5%。这表明中国猪肉市场在经历非洲猪瘟冲击后,正逐步恢复,国内产能提升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 牛肉进口量虽因国内消费升级呈现 14% 的增长态势,但占全球进口份额已从 2019 年的 25% 降至 2024 年的 22%。这种结构性调整是 “非洲猪瘟后产能恢复 + 粮食安全战略” 双重驱动的结果。非洲猪瘟疫情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生猪产业复苏,国内生猪存栏连续 8 个月增长,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在正常保有量区间,为肉类自给自足奠定产能基础。 中国肉类市场从 “增量依赖” 到 “自给优先” 的转变,是对国内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对粮食安全和肉类供应稳定性的考量。在此过程中,中国肉类产业逐渐成熟,在全球肉类市场展现独特发展态势。 二、三大核心动因:解码中国进口减量的底层逻辑 (一)产能复苏:从 “填缺口” 到 “稳供应” 的质变 2018 年,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冲击,生猪存栏量锐减,猪肉供应出现巨大缺口,成为中国肉类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加大对生猪养殖的补贴力度、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为生猪产业复苏提供有力支持。各地养殖户积极响应,在政府支持下克服困难复产。 经过 5 年努力,中国生猪产能于 2024 年恢复至非洲猪瘟前的峰值水平,猪肉产量达到 5541 万吨,这是中国肉类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模化养殖占比突破 75%,标志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正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山东、河南等生猪主产区在产能复苏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创新的 “放养模式” 整合资源,提升养殖效率。大型养殖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企业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支持等,农户负责养殖,形成互利共赢关系。主产区还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将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压减至 120 公斤以下,缩短养殖周期,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成本。目前,国产猪肉价格较进口冻品低 10% - 15%,凭借新鲜、价格实惠等优势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消费结构迭代:从 “量增” 到 “质升” 的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均 GDP 突破 1.3 万美元,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类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呈现 “高端化 + 多元化” 特征。 在高端化方面,消费者对高品质肉类需求日益旺盛,雪花牛肉、有机禽肉等高价单品需求增长幅度达 20%。这些高品质肉类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生产过程更注重食品安全和品质把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美味的双重追求。例如,雪花牛肉因丰富的大理石花纹和鲜嫩多汁的口感,成为高端餐饮市场热门食材。 |
上一篇:鸡爪鸡翅单日暴涨4000元/吨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