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医战略 > 文章

黄保续:非洲猪瘟难防难控,但完全可防可控

时间:2019-09-19    点击: 次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抓住关键防控措施,强化能力建设打赢防控持久战

在全国上下全力以赴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恢复生猪生产的情境下,如何正确认识非洲猪瘟防控,应该抓住哪些关键防控措施,怎样强化能力建设打赢防控持久战是业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此,农民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黄保续。他表示,非洲猪瘟难防难控,但完全可防可控,要抓住关键防控措施,强化能力建设打赢防控持久战。

非洲猪瘟防控是长期系统工程

“非洲猪瘟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也暴露出我国生猪产业链和兽医监管体系的不少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黄保续表示。

为什么说非洲猪瘟防控是长期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黄保续解释说,一是因为非洲猪瘟病毒独特,防控和根除难度大。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复杂,病死猪、生肉、餐厨剩余物(泔水)、生猪和饲料运输车辆、生猪贩运和保险理赔人员、野猪和软蜱等都可以传播疫情,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疫苗,疫情预防难度大。病毒传入猪场后的潜伏时间长,猪群通常4-21天才陆续出现病例,且早期群间传播速度较慢,早期发现难度大。病毒抵抗力强,在冻肉、骨髓、血液乃至猪场环境中可存活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病原清除难度大。正因为如此,全球已经发生过非洲猪瘟的60余个国家中,仅有13个国家(历时数年到30余年)成功根除该病,提示该病的防控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是我国生猪产业链风险因素多,须做好长期应对准备。”黄保续从养殖、调运、屠宰三个环节来分析。

从养殖环节看,我国生猪存栏数量大,约是全球平均养殖密度的8倍;生物安全水平低,存栏50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数占比高达99%,即便大型集约化养殖场也是基于免疫制度建立生物安全制度,存在明显漏洞。

从调运环节看,我国居民消费鲜肉的习惯与生猪主产区主销区相分离的现状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生猪大范围高频次调运,在运输车辆带毒情况下,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高。

从屠宰环节看,我国小型屠宰厂点众多,清洗消毒设施和制度不完善,一旦病毒进入很难清除,会通过持续污染生猪运输车辆和生肉引发次生疫情,对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带来严重挑战。解决好上述问题,必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抓住关键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非洲猪瘟难防难控,但完全可防可控。当前,我国疫情传播途径已经十分清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也已十分具体,关键是要落到实处。”黄保续表示。这五项关键防控措施分别是:

其一,严禁餐厨剩余物喂猪。截止目前,我国小规模养殖场户发生的疫情中,52%是由餐厨剩余物喂猪(或因饲养人员接触生猪肉后不作清洗消毒直接喂猪)引起的。鉴于我国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数量极大,某种程度上讲,严禁餐厨剩余物喂猪是根除疫情的前提条件。

其二,提升养猪场户生物安全水平。截止目前,我国各类养殖场户40%以上的疫情,以及2000头以上规模猪场几乎100%的疫情,是由人员或车辆携带病毒传入的。提示各类养殖主体都应深入推进规范化养殖,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好针对“人、车、猪、肉、料”的具体防控措施。统计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风险随猪场规模的增大而提高,提示大型养殖企业必须具备更高的生物安全水平。调查表明,运输淘汰母猪的外部车辆与场内车辆和人员反复接触,是多数超大型猪场病毒传入的主要来源,应着力加以解决。

其三,加强生猪屠宰管理。非洲猪瘟病毒存活能力强的特点,导致屠宰厂点即可长期“储存”病毒,又可通过车辆、人员、肉品等多途径“释放”病毒,在疫情传播中具有“存储器”和“放大器”作用。在一些疫情发生点,流行病学关联屠宰厂点的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污染较重。因此,屠宰厂点应严格落实清洗消毒、入厂查验、批批检测、溯源追踪制度,防止非洲猪瘟扩散蔓延。

上一篇:河南省非洲猪瘟防控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下一篇:关注动物福利,就是关注人类健康!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