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医战略 > 文章

卫生与农业兽医部门专家关于我国 H7N9 防控会商意见

时间:2017-08-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 小 + 大

编者按:去冬今春我国的人感染 H7N9 疫情出现早、上升快、强度高。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和农业部兽医局共同邀请我国卫生和兽医领域的病毒学、兽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疾病防控等相关领域专家,于 2017 年 2 月下旬召开了H7N9 流感防控会商会,就 H7N9 疫情形势、防控工作挑战以及工作建议形成一致意见。该共识为 H7N9 防控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当前人感染 H7N9 疫情虽然已经得到较好控制,预计夏秋季也将处于疫情低水平散发状态,但目前仍面临疫情分布广、发病水平高于往年同期等严峻挑战,预计今冬明春仍存在 H7N9 疫情季节性升高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提高全国卫生计生和农业等部门人员对于 H7N9 防控工作的科学认知,推动 H7N9 防控工作扎实有力开展,现将此专家共识予以刊登。

2017 年 2 月 24—25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和农业部兽医局共同邀请我国卫生和兽医领域的病毒学、兽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疾病防控等相关领域专家,在哈尔滨召开了 H7N9 流感防控会商会。与会专家经过充分交流和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一、形势研判

H7N9 流感自 2013 年初发现以来,已发生 5波人感染病例季节性高发疫情。迄今,已在 20 个省份 464 县区发现人感染病例 1 228 例,其中死亡471 人。2016/17 流行季节,人感染疫情出现早、上升快、强度高、分布广,引起公众社会高度关注。

由于疾病的季节性特点,同时,随着各疫情发生地关闭活禽市场、停止活禽跨地区调运等紧急应对措施的落实,此波疫情已呈明显下降趋势,预计未来数周发病人数将进一步减少。

农业和卫生部门开展的大量监测、调查和科学研究发现:

1. 污染的活禽市场及感染鸡是人感染的主要来源,活禽批发交易和市场销售是病毒的混合、放大和传播的主要机制。我国特有的黄羽肉鸡的养殖方式、流通、消费模式,加剧了 H7N9 病毒的持续存在和传播扩散的风险。

2. 该病毒尚不具有持续人传人能力,但其感染人的能力显著高于H5N1等禽源流感病毒,且毒力强,致死率高;老年人和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感染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高。

3. 该病毒仍在不断进行着基因进化和“基因调适”。今年2月在广东人感染病例和家禽监测标本中发现的对鸡高致病性基因突变病毒有可能持续存在,并向其他地区扩散,将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巨大的威胁。

4. 目前,该病毒传播范围仍仅限于我国内地家禽(主要是黄羽肉鸡),但存在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播散的风险;未来一旦发生对水禽和野禽的进一步适应性突变,传播风险将会增加。

5. 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已开发的 H7N9 单价和多价家禽用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在禽间的复制和传播。
       鉴于病毒的上述特点,考虑到我国短期内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模式转变,实现禽间病毒净 化和消除人间病例冬春季高发的难度较大,加之近 期发现对禽高致病性突变株,专家研判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持续面临 H7N9 病毒的危害,甚 至仍会出现季节性反弹。此外,病毒在我国的持续 传播,亦将加剧国际社会对该病毒发生感染人及人际传播突变风险的关切和担忧。
       二、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居民特别是南方地区居民活禽消费偏好顽固、需求旺盛,消费习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加之黄羽肉鸡集中屠宰能力严重不足、冷链运输和冰鲜上市体系尚未建立。既往人间疫情发生后,各地采取的紧急关闭活禽市场等措施,能起到降低发病水平的作用,但除少数大城市外,在全国绝大 部分地区难以持续,且由此导致“地下交易”和活禽交易向其他地区转移;一些地区虽然在活禽市场内采取针对病毒污染的“1110”(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活禽过夜零存栏)措施,但因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难度较大,措施落实不彻底,难以持久等,导致人间病例时有发生,并对养禽业反复造成冲击。  
      (二)当前,我国中小规模黄羽肉鸡养殖场数量大、生物安全水平低,短时期内难以改变H7N9 流感病毒由活禽市场向养殖场逆向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同时,低致病性与高致病性H7N9 流感并存的现实,加大了养殖环节发现、剔除和净化该病毒的难度。  
      (三)人感染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早诊早治困难;病人病情重,救治难度大,病死率高。  

上一篇:论兽医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建构

下一篇: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动物防疫模式探讨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