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奶农补贴政策后遗症:抓大灭小

时间:2015-01-2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用牛奶浇地”“奶农杀牛倒奶”……近一段时间,河北、河南、山东、青海、江苏、广东、内蒙古等地“倒奶”的新闻不时见诸各大新闻媒体。
    “卖奶难”引发的全国各地倒奶现象愈演愈烈,业界将更多的矛头指向进口奶粉的同时,却忽略了几年来国家“抓大灭小”的政策导向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奶业政策导向出了问题,扶持大企业灭掉小企业的做法,使得那些专门收购散户奶源的中小企业倒闭关门,而大企业又不愿意收购这些不上规模的散户奶源,在国际奶价狂跌的时候,“杀牛倒奶”成为必然。”1月13日,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国家对奶农的扶持门槛不断提高,散户奶农无缘享受政策补贴,在面对行业深层次危机时,仅靠售奶利润来支撑发展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乳品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型乳企大量使用还原奶粉,从而导致国内奶源使用下降,最终演变成“倒奶”事件。
    一边进口奶牛一边杀国内奶牛
    “中国每年进口许多的奶牛,但同时又在杀掉更多的奶牛。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今年又见多个地区的奶农在倒奶、杀牛、卖牛。连奶源最欠缺的广州,今年也罕见地出现了有10户奶农弃养,这是15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王丁棉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广东惠东一家奶牛厂从1月1日到14日,每天都要倒掉3吨多鲜奶,这家奶牛厂有600多头牛,每天产奶5吨多,有不到2吨的销售量是来自奶牛养殖户到处求鲜奶吧、咖啡店等终端市场的收购。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鲜奶还是要倒掉。元旦前一直有人收购他们的原奶,但过了元旦之后就再也没有人上门收奶了,目前仍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王丁棉告诉记者,目前广东大多数养牛厂都与乳品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价格每吨比去年便宜500~600元,低的协议价在每吨5200~5300元,高的协议价有5800元/吨。可以说规模化养牛厂基本都与厂家签订了协议,广州市承诺从1月11日不再倒奶。
    而在山东菏泽,大大小小的养牛厂已经受到严重波及,山东曹县旺旺奶牛养殖场在1月1日至7日,先后倒掉原奶7吨,一些合作社的养殖户甚至将牛卖掉。
    目前倒奶的基本都是散户,大规模牧场没有出现倒奶现象,其次倒奶的就是一些奶牛养殖合作社,不过这些合作社里的养殖户也是由散户组成,每家奶牛从几头到上百头不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规模化牧场与大型乳品企业签订协议,虽然收购价从每公斤6.2元下降到4.5元,但对牧场来说仍有利润空间。而散户的奶源收购价格却下跌得非常厉害,最低的基本到过1.6元/公斤,跌破成本价后,奶农被逼只能选择倒奶、卖牛。
    对于倒奶事件将持续到什么时候?王丁棉表示,要看政府出手的程度和乳品企业的态度,市场经济下不能强迫大企业收奶,如果政府没有好的措施出台,奶还会倒下去,牛还会杀下去。
    1月7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称,保证生鲜乳正常销售是当务之急,要密切监测生鲜乳销售形势,通过各种形式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积极收购,善待奶农,共渡难关,力争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少限收、少卖牛。已派出督导组赴河北、山东、山西等奶业主产省检查指导解决“卖奶难”问题。
    “抓大灭小”政策后遗症显现
    对于“倒奶事件”的主要原因,王丁棉认为,饲料售价高位不下,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奶价不稳甚至下跌,乳企压价伤农,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使用本地奶源,这些都是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不过最关键的还不是这些,“抓大灭小”政策问题带来的后遗症才是本次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原来乳品行业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有2000家左右,国家希望提高乳制品加工企业的集中度,2011年3月底,全国各地开始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进行重新审核,有1176家企业提交了申请材料,只有643家企业通过审核,而这其中仅婴幼儿奶粉企业就占到了114家。

上一篇:经营规模羊场的6个成功秘诀

下一篇:论持久战:论中国奶业发展出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