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7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一、羊起华夏:追溯八千年养羊传奇 中国养羊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等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羊骨等相关遗迹,这些实物证据表明,当时的人们已开始对羊进行驯化和饲养,羊也逐渐融入人类生活。在后续的齐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同样出土大量羊骨,且羊的骨骼特征显示其驯化程度不断提高,养羊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养羊业在中华大地持续发展。商周时期,羊不仅是主要的肉食用畜之一,还在祭祀和殉葬等重要仪式中扮演关键角色。《卜辞》记载祭祀时用羊多达数百,甚至上千;《诗经?小雅?无羊》中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的描述,生动展现当时养羊业的发达程度。 到了秦汉时期,西北地区凭借 “水草丰美,土宜产牧” 的自然优势,出现 “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的兴旺景象 ,养羊业达到新的高峰。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养羊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各地汉墓中常用陶羊和陶羊圈随葬,从侧面反映出羊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羊已成为农民的重要副业,《齐民要术》中专立《养羊》一篇,对当时的养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为养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宝贵资料。 唐代的养羊业成就斐然,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河西羊、河东羊、濮固羊、沙苑羊、康居大尾羊、蛮羊等,这些品种各具特色,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需求。 在长期的养羊实践中,古人积累丰富的养羊技术和经验。在放牧方式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季节变化,采用多种方式。牧区依据水草迁徙放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羊群在不同季节都能吃到鲜嫩的青草;山区夏季选择高山、冬天选择低谷放牧,巧妙利用山地的气候和植被差异;农区则早出晚归放牧,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兼顾农业生产和养羊活动。同时,养羊还采取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的方式,甲骨文中既有手持扬鞭牧羊的象形字,也有关于羊圈的象形字,便是这种养羊方式的生动体现。 在饲养和育肥方面,古人也有独特方法。《周礼》中提到的 “栈羊法”,即在屠宰前对羊进行舍饲育肥,通过精心调配饲料,让羊在短时间内增重,提高羊肉的品质和产量。各个朝代对舍饲所用的饲料标准和养殖方式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古人对养羊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唐朝《唐六典》规定,每二十只羊由一人担任饲养,提供充裕的稿秆和青刍作为粗饲料,每只羊给菽豆一升四合,盐六勺;有青刍时期,稿秆和豆类减半,这种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方式,为羊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选种技术也是古代养羊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民要术》记载,“常留腊月、正月生羔为种者上,十一月、二月生者次之。大率十口二羝,羝无角者更佳”,通过对羊羔出生时间和公羊选择的考量,古人努力培育出更优良的羊种,提高养羊的经济效益和品质。 二、现代变革:从萌芽到成熟的产业蜕变 时光的车轮滚滚驶入现代,中国羊肉行业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历经四个重要阶段,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高品质方向的转变。 1979 年至 1984 年,是中国羊肉行业的萌芽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土地联产承包、集体牲畜作价归户等政策的实施,让羊养殖走进千家万户。在这个时期,养羊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也相对单一,基本处于靠天养羊的状态。但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养羊行业的饲料来源变得丰富,为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是当时消费者的生活水平较低,对羊肉的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和供应都相对有限。以河北省为例,1979 - 1984 年,全省开展畜禽资源、草场资源、畜禽疫病等多项调查,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但养羊业仍主要以农户副业生产为主,相关科技推广应用较少,发展缓慢。1984 年全省羊存栏、出栏分别为 725.3 万头、357 万头,比 1978 年增长 20.7% 和 3.1%。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