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业篇

内蒙古草原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日期:08-25 作者:钱政成- 小 + 大

3、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饲草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首先,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在饲草种植、加工、储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力度,特别是针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研发适宜本地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饲草品种。

第二,鼓励和支持饲草产业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提升整个产业链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饲草精深加工产品,如草粉、草颗粒、草块等,通过精深加工提高饲草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积极布局低碳草地农业发展领域,建设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地和绿色低碳草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草田轮作和免耕种植技术,推广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混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而减轻天然草地压力,降低饲草进口。第四,加强适用于本土不同地区的种苗培育、饲草收获、草产品加工等环节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引进国内缺乏落后的设备技术,以“中西结合”的方式提升适用于内蒙古不同地区饲草产业的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第五,针对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通过节水灌溉,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和分配水资源,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六,完善饲草仓储、运输等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深化货运物流合作,构建饲草企业与物流公司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物流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率。

4、加快推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机构应加大对牧区饲养棚圈、住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引导牧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家庭牧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依托牧区资源优势,发展草食畜牧业深加工、草原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畜产品和旅游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针对人均草场面积小,养畜数量少的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建议推动专业合作社(如肉牛、肉羊、奶类、饲草种植等)的发展,以此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舍饲草食畜牧业。针对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牧民对合作社、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的认识和信任度。各级政府出台更多惠民政策,提供资金补贴和低息贷款,加强金融保险服务,推出适用于牧民的信贷产品和牲畜保险产品,解决牧民资金周转难和保险保障不足的问题。最后,结合不同地域牧区实际,根据牧民群众需求,紧紧围绕牧区畜牧兽医、托管代养、饲草料保供、环境整治、生产生活产业服务为重点,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措施,构建新时代草原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打通服务牧区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饲料工业蝶变: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