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业篇

内蒙古草原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日期:08-25 作者:钱政成- 小 + 大

4、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化组织程度低

草原牧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首先,由于草原牧区所处地域条件的限制,加上大部分牧户属于“散杂小”的中小牧户,依旧停留在分散经营、多畜种小规模、传统方式经营的养殖阶段,导致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广进度较慢,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紧密,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劳动生产率偏低。其次,牧户养殖牲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偏高,总体规模较小,再加上牧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牧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再次,与中大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相比,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小规模牧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与饲草加工企业和牲畜生产企业谈判能力较弱,且大多数牧民对适时的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只能被动接受中间商和二道贩的收购价格,最终造成牧民获得的收益相对更少。最后,草原牧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牧民生活质量的金钥匙,但现有的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不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难以发挥应有优势,尤其在产前和产后环节的服务有待提升。各级政府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缺少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一方面造成牧民参与意愿不高,另一方面难以保障服务组织运营的稳定性。

三、对策建议

1、多措并举推进草原保护修复,以人为本提高政策补助标准

内蒙古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草原保护修复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议下一步构建区、市(盟)、县(旗)、乡(镇)、村(嘎查)五级联动机制,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制度,通过划定禁牧区和实行草畜平衡管理,有效控制草原载畜量,减轻草原压力,但应根据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草原生态恢复效果进行适时动态调整。同时建立健全草原网格化监管管理体系,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对违法放牧、破坏草原资源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实现草原资源保护管理的全覆盖。此外,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种草改良、划区轮牧、减少非牧业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逐步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态质量。其次,在草原超载严重、以草食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大力推进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资源合理利用。最后,从上至下贯彻草是基础,畜随草长,人管畜,畜管草的草畜平衡发展理念,因人而异、因草而定提高草原生态补助标准,真正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逐步解决人-草-畜矛盾,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加强草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动草种供给提质增量

优质种源是饲草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草业“芯片”的繁育和推广,为饲草产业提供坚实的种源保障。一是挖掘现有优良饲草种质资源,开展优良饲草品种选育、驯化和区域试验展示、生产性试验,加快培育一批适合生产需要的优良饲草新品种。加强原种繁育,建立原种保种繁育基地,完善草品种繁育体系,支持完善适宜内蒙古不同区域特征的草品种繁育保障体系。二是构建由政府主导、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市场驱动、企业运作、社会受益的发展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饲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和地方种业相关资金支持,选择适宜区域有针对性地建立高标准饲草种子繁育基地。充分依托各级科研单位和大学院校,针对生产实际需求,筛选适合本区域的优良饲草品种,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针对饲草种子繁育的关键环节,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不断提高种子产量。三是加快优良饲草种子培育,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现有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在产业优势区域、生产适宜区域内开展优良饲草品种选育、驯化、生产性试验等工作。四是强化牧草种子生产专用机械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机械补贴比例,提升草种业机械化水平,增强牧草种子的生产效率和供种能力。通过开展主要草种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示范,探索、推广适合内蒙古的现代草种生产和可持续化经营模式。

上一篇:饲料工业蝶变: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