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篇

猪业去产能,反内卷风暴如何改写行业与经济格局?

日期:08-15 作者:佚名- 小 + 大

龙头猪企强者恒强: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完全成本 12 - 13 元 / 公斤),在产能去化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以牧原为例,其智能化养殖体系使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高达 2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3。随着小散户的逐步退出,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有望从当前的 20% 提升至 2026 年的 25%,对应市值预计增长 500 - 800 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增长潜力。

动保龙头业绩拐点已现:养殖利润的修复促使养殖户加大防疫投入,动保产品需求大幅增长。中牧股份、普莱柯等动保龙头企业,凭借研发优势与规模效应,有望将疫苗渗透率从当前的 30% 提升至 2026 年的 45%,带动净利润年均增长 20%,迎来业绩增长新契机。

环保设备商订单暴增:头部猪企为满足环保新政要求,纷纷进行升级改造,金达威、碧水源等环保设备商迎来业务发展黄金期。据估算,牧原、新希望等企业未来两年环保改造投入将超过 100 亿元,带动相关企业订单增长 30% 以上,推动环保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长期看格局:产业集中度将突破 60%

从长期发展视角来看,在政策驱动下,生猪产业将迈向 “集中化、智能化、绿色化” 的新时代:

散户加速退场,规模场崛起:预计 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占比将从 45% 降至 2026 年的 30%,10 万头以上规模场占比提升至 40%。未来,规模养殖将成为行业主流模式,行业进入 “资本 + 技术” 双驱动发展阶段,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

核心竞争力重塑:智能化养殖、疫病防控体系、饲料配方技术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例如,牧原的 AI 猪舍将人均养猪效率从 300 头 / 年提升至 500 头 / 年;温氏的 SPF 种猪为疫病防控提供了坚实保障;大北农的低蛋白日粮降低饲料成本 10% 以上,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全产业链布局成趋势:龙头企业从单一养殖业务向饲料、屠宰、食品加工等领域延伸,构建全产业链布局。以牧原肉食为例,其布局商超、电商渠道,实现养殖利润向终端溢价的转化。产业链一体化将成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三)风险提示:警惕两类 “政策博弈” 行为

在政策推进过程中,需警惕以下两类潜在风险行为:

数据造假风险:部分企业可能为应对指标考核,采取 “假淘汰” 母猪、虚报出栏体重等数据造假手段。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农业农村部每月发布的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若环比波动超过 5%,需高度警惕数据异常风险,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次育肥转入地下风险:个别中小散户可能通过 “散户接力育肥” 等方式避开监管,在 10 - 11 月传统消费旺季前集中抛售,引发阶段性供应反弹,导致猪价暴跌。需密切关注仔猪补栏数据,若 9 月仔猪补栏量环比增长超过 20%,应警惕二次育肥回潮风险,提前做好市场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结语:当猪业告别 “内卷式狂奔”

2025 年的猪业变革,是一次深刻的产能出清过程,更是中国产业经济从 “规模至上” 向 “质量优先” 转型的典型缩影。从 4050 万头能繁母猪向 3588 万头绿色区间的迈进,不仅关系到 13 亿中国人的 “菜篮子” 稳定,也与宏观经济的 “稳定器” 功能紧密相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猪价的短期反弹,更是一个产业摆脱周期波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

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在转型阵痛中寻求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告别价格大幅波动的良好开端;对中国经济而言,这场猪业反内卷之战,是破解通缩压力、重塑产业信心的关键战役。当 “降重减产” 与 “提质增效” 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生猪产业正谱写属于自己的 “供给侧改革 2.0” 新篇章,推动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生猪产业的转型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