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医战略 > 文章

动物布鲁菌病的流行态势与防控策略

时间:2012-09-2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中国兽医杂志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6 防控
    6.1 防控技术措施 我国对布鲁菌病采取区域防控的原则。按照布鲁菌病防控区域划分,畜间布鲁菌病实行“一类地区以免疫和检疫为主,二类地区以监测和扑杀为主,日常管理以消毒和个人保护为主”的技术措施。全国范围内种公畜实行检疫,扑杀措施,禁止免疫,奶畜实行检疫、扑杀为主的措施。
    6.1.1 免疫 一类地区免疫是防控工作的首要措施,而且疫苗的选择重点主要是:我国研制的羊种五号弱毒菌苗(简称M5菌苗),剩余毒力低,安全,稳定,对牛、山羊、绵羊、鹿有免疫力;猪种二号弱毒苗(简称S2菌苗),独立稳定、安全、对牛、羊、猪都有良好的免疫力,已广泛在生产中应用;M5、S2两菌苗除常用于皮下接种外,对大群牲畜免疫时,多采用气雾,饮水和喂服等方法进行。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效果很满意。
    6.1.2 监测和流调 按照我国布鲁菌病防控方案的要求,一类地区在全面免疫之前,由省级兽医部门组织开展1次血清学监测,奶牛全面监测,其他牛和羊抽检。免疫半年后,牛羊可进行血清学监测;二类地区每年由省级兽医部门组织开展两次集中监测,上下半年各开展1次;净化区对高风险区域每年开展1次监测。
    6.1.3 流通管理 饲养活畜调运,按照布鲁菌病同等风险区域间允许调运,低风险区域可向高风险区域调运的原则,加强牛羊等活畜流通监管;屠宰活畜调运,牛羊等活畜直接调入屠宰场可不受风险区划的限制,但要加强监管,阻止中途调运家畜与其他用途家畜混群;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调运活畜严格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反刍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牛屠宰检疫规程》、《羊屠宰检疫规程》等有关规定执行。
    6.1.4 人畜间相互传播的可能及阻断方法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各型布鲁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15],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因家畜、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发现疑似患病动物,立即隔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一旦确诊,应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受威胁的畜群实施隔离,隔离饲养用草场,不要靠近交通要道、居民点或人畜密集的地区。对扑杀动物的流产物、排泄物、乳及乳制品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展流调和疫源追踪,并对同群动物进行检测。对患病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消毒。
    6.2 综合配套措施
    6.2.1 健全管理制度 按照农业部、卫生部的方案规定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监测制度、检疫监管制度、流行病学调查制度、疫情报告和通报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6.2.2 建立疫情形势会商机制 定期由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组织专家召开疫情形势会商会,通报畜间和人间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研究完善防疫政策,研讨防控策略。每年召开1次全国布鲁菌病防治工作会议,由农业、卫生两部轮流牵头组织会议。3~5月份北方省份产羔季节,组织对一类地区省份进行一次全面督导。
    6.2.3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加强对养殖场科学管理的同时,加强布鲁菌病防控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推广,尤其针对高危人群的防治技术知识的普及宣传,防患于未然。
    6.2.4 布鲁菌病区域化综合防控试点工作 为探索区域控制和扑灭布鲁菌病模式,总结布鲁菌病防治经验,为全国布鲁菌病净化提供思路和技术储备。
    6.3 保障措施 国家建立布鲁菌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国布鲁菌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布鲁菌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联合攻关研究我国不同地区控制布鲁菌病的策略,建立敏感、特异、便捷的检测方法,各项防治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安排必要的布鲁菌病防治经费。
    7 展望
    布鲁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正威胁着全世界的人和动物,根除布鲁菌病的矛盾焦点是控制布鲁菌病的经费问题,只有加大畜主因扑杀患畜损失的补偿力度,根除和控制才有可能。对各种畜产品及工作人员加大检查力度,才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目前,全国范围布鲁菌病流行呈上升趋势,而布鲁菌病疫苗保护效果不理想,养殖户免疫计划实施困难也是关键问题。现阶段笔者认为控制布鲁菌病根本策略是清除畜间布鲁菌病,所以建立完善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才能阻断畜间传染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达到安全净化或根除本病。现阶段诊断存在的问题是无论布鲁菌病控制地区,稳定控制地区或清净地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阳性反应畜[16]。我国在布鲁菌与耶氏菌O:9的交叉反应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工免疫与自然感染的鉴别诊断一直是布鲁菌菌鉴别诊断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之,未来,借助于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细菌学技术,深入研究布鲁菌分子致病机理、鉴定毒力因子相关基因。可以利用基因缺失技术研发新型安全标记疫苗,使疫苗免疫动物在获得免疫保护作用的同时又能与感染患病动物进行区别。这样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相信国内布鲁菌病疫情会得到控制,将来最终净化根除。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中国兽医到底“缺”什么?

下一篇:我国兽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