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25 点击: 次 来源:今日养猪业 作者:许松芳 - 小 + 大
现代养猪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母猪作为猪场生产的核心,其繁殖性能和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然而,近年来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频发,饲养管理不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23年某猪场因未按时接种伪狂犬疫苗,导致25%的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率高达40%,直接损失超过50万元。这些问题凸显了科学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的重要性。 为应对上述挑战,养猪业应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模式发展。有研究表明母猪的精细化管理综合饲料技术能显著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笔者系统探讨不同生长阶段母猪的饲养技术与管理策略,旨在提升母猪繁殖性能与经济效益,推动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1、母猪的选育 首先,严格遵循选育标准选择后备母猪对后续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优质后备母猪应具有品种特征显著、体况健康、体型均匀、乳头数量多且排列整齐、有效乳头数量在14个以上等特征。其次,选育应优先考虑繁殖性能优良的母猪后代,因其通常产仔数量多,出生窝重大,仔猪死亡率低。再次,后备母猪的选育要贯穿整个饲养过程,定期观察记录,及时淘汰不合格的个体;在母猪的发情配种上也需要注意,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后备母猪一般在7~8月龄达到性成熟,此时可进行初次配种,配种前短期优饲,可使母猪排卵量和受孕率明显提高;同时,加强后备母猪的运动,促进其骨骼发育,增强母猪性欲,对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母猪科学选育与管理是提高猪场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养猪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母猪的精细化管理 2.1 后备母猪精细化管理 后备母猪是猪场未来生产力的核心,在除了严格按照标准选育外,还要根据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方,保证营养均衡。此外,需严格控制后备母猪初配年龄和体重,建议在6~7月龄、体重100~120kg时进行初配,且管理中要以减轻应激、促进发情、促进排卵为重点,以保证繁殖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2.2 妊娠期环境控制与管理 母猪的妊娠期是繁殖周期的关键阶段,环境因素对胎儿发育和母猪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猪舍内需安装温度、湿度自动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温度在18~22℃,湿度保持在60%~70%,并保证氨气浓度在15mg/L以下。对这些参数的精确调控,能有效降低母猪的应激,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光照管理同样关键,合理的光照不仅可以促进激素分泌,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和繁殖性能。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6h,光照强度保持在50~100lx,以保持母猪的生理节律。此外,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使空气保持新鲜,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通风系统也需要根据季节调整,夏季采用纵式通风,风速控制在1.5~2.0m/s,水温保持在20~22℃,并配合湿帘降温;冬季采用横式通风,风速控制在0.2m/s,并避免冷风直吹。 2.3 分群饲喂与体况管理 分群喂养是孕期管理的重要策略,配种后3周内的宜在3~5头/栏的小群内饲养,以减少应激,促进采食竞争。这一阶段营养需求相对较低,但需保证饲料均衡,避免过度喂养。孕中期实施动态调整策略,根据背膘评分情况调整饲喂量,偏瘦母猪日饲喂量增加0.5kg,偏肥母猪日饲喂量减少0.3kg,进而有效维持母猪体况健康。母猪在妊娠后期需转入宽60cm、地面铺有2.5 m2/头以上活动空间的限位栏内,并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的配比,以满足胎儿快速发育的需要。 |
上一篇:寒冷冬季母猪的饲养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