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饲养管理 > 养猪管理 > 文章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5-11-17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随着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控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生猪养殖业在畜禽养殖业中占比较大,养殖规模及数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生猪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但在规模化养殖中,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导致生猪养殖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难以保障猪只健康及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对此要重视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的养殖,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养殖管理好保育猪,同时要加强猪场中主要疾病的防治,减少猪群因感染疾病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加强对保育猪的饲养管理,因其生长发育快,对疾病易感性较高,需要用科学养殖技术及有效的疫病防治技术才能有效保证保育猪快速生长,保证猪只健康生长及猪肉消费者的安全。

1 规模化猪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规模化猪场的数量及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2022年,全国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 227万t,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 541万t,增长4.6%;年末生猪存栏45 25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69 995万头,比上年增长4.3%。为进一步满足人们日常对猪肉产品的需求,规模化猪场不断涌现,各地在生猪生产环节,出台各种相关政策鼓励新建或扩大规模猪场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对生猪稳产保供的扶持力度,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只追求养殖效益,忽略了对生猪的健康及猪肉产品的质量的关注,尤其是在进行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规范的养殖体系,没有针对生猪的生产全过程强化质量安全保障,使得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的养殖过程,没有科学的养殖技术手段及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再加上规模化猪场的饲养管理及环境卫生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质量安全不合格的生猪流入市场,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如今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规模化猪场养殖模式下,建设了统一、完善的养殖标准,对保育猪生长发育的环境加强了管理,并通过科学的饲养促进保育猪快速生长,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治手段,将各种疫病风险排除,进一步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促进了规模化猪场的健康发展。对此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要重视保育猪的饲养工作,提高生猪的品质及猪肉产品的质量。

2 保育猪的生长特性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可以将其生长发育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1阶段是断奶前哺乳阶段,该阶段的仔猪是母乳为主,周期在5周左右;2阶段是断奶后,此时的断奶仔猪也可以称为保育猪,也是哺乳仔猪在饲养管理中的重要阶段,周期也在5周左右,此时的保育猪机体发育尚未完善,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若养殖技术不科学,疾病防治不到位,会导致猪只后期的生长缓慢;3阶段是生长育肥期,是猪只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对此做好保育猪的养殖,就需要了解其特性,保育猪主要特性如下。

2.1 消化功能不完善

保育猪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导致消化器官发育不够完善,使得消化功能较差,对日粮的消化不够完全;而且保育猪的胃肠道体积与质量还未发育到最佳状态,胃酸的分泌量不足,严重影响保育猪的消化能力;尤其是在保育猪达到8周龄后,乳糖酶活性降低,在饲料喂养时,保育猪的胰蛋白酶、淀粉酶等活性降低,消化能力也随着下降,在该阶段保育猪极易患病,出现腹泻等临床症状。

2.2 免疫系统不够完善

保育猪在保育生长阶段,主要是依靠母乳获得免疫球蛋白抵御疾病的入侵,但在断奶后,因为保育猪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导致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一般在仔猪3周龄时开始建立免疫系统,需要两个多月才趋于完善,但在保育生长阶段只能形成局部免疫。而且在新生仔猪消化道是无菌的,通过进食积累各种细菌微生物,而保育阶段猪只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尚未平衡,猪只的机体免疫力降低,会出现因菌群失调引起的保育猪腹泻等问题,影响后续的生长发育。

2.3 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

保育猪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圈舍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对冷热应激反应剧烈;若保育猪的生长环境温度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极易引发保育猪生病,而且保育猪大脑皮质层发育不全,导致控制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有所不足,加之保育猪的皮薄毛稀,直接需热多,但自身产热少,因此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因环境改变,如受潮、受寒、受热等引发疾病,影响生长发育。

上一篇:猪育肥舍生产管理5要素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