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生猪产能百万目标调控遇阻背后的利益博弈与产业阵痛

时间:2025-11-14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技术驱动的产能优化将成为行业发展主流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在生猪养殖领域更广泛应用。智能养殖设备可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精准投喂饲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预测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产能过剩或不足;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养殖环境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为猪群创造适宜生长环境。这些技术应用将推动生猪养殖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政策引导:构建长效调控机制

此次生猪产能调控行动暴露出短期政策与长期机制衔接不足问题,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建立长效调控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过去产能调控中,我们多依赖短期政策应对市场突发变化。这些政策虽短期内有调控作用,但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市场形势变化时,政策效果易大打折扣,甚至引发新问题。为避免此类情况,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辅助的长效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生猪产能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可通过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环境。如加强生猪市场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让养殖户及时了解市场价格走势,做出合理生产决策;加强生猪养殖行业准入管理,防止过度竞争和产能无序扩张。

政策引导作用同样重要。政府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信贷政策等,引导企业生产行为,促进产能合理调整。对主动淘汰低效产能、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完善产能监测预警体系也是构建长效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需建立科学、完善的产能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时掌握生猪产能动态变化。一旦产能异常波动,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加强行业自律也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产能合理调控的重要手段。行业协会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对企业引导和监督,推动企业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和市场规则,共同维护市场稳定。通过建立长效调控机制,可避免 “运动式” 去产能带来的市场波动,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破局:挖掘终端需求潜力

在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困境中,除从供给端调控产能,挖掘消费端潜力也成为破局关键。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要求日益提高。更注重猪肉口感、营养和安全,愿意为高品质猪肉支付更高价格。因此,企业应加大高品质猪肉生产和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可通过采用优质饲料、科学养殖方法和严格质量控制体系,生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安全可靠的猪肉产品。还可开发特色猪肉产品,如有机猪肉、黑猪肉等,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拓展猪肉深加工产品也是提升猪肉附加值、缓解供需失衡压力的有效途径。猪肉深加工产品不仅延长猪肉保存期限,还增加消费场景和市场需求。企业应加大对猪肉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投入,开发更多种类深加工产品,如火腿肠、腊肉、肉松、猪肉罐头等。这些产品可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消费需求,提高猪肉市场竞争力。

引导健康消费也是挖掘消费端潜力的重要举措。随着健康意识增强,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关注度提高。可通过宣传推广,向消费者普及猪肉营养价值和健康食用方法,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增加猪肉消费需求。宣传猪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B1、铁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提醒消费者适量食用猪肉,避免过度摄入脂肪和胆固醇。通过这些宣传引导措施,提高消费者对猪肉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猪肉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结语:于阵痛中静待产能出清之黎明

生猪产能调控所面临的争议与困境,本质上是产业转型阶段的必然现象。当 100 万头的调减目标与 4000 万头的高位存栏量形成对峙,其所映射出的,并非仅仅是供需失衡的表面状况,更是规模化进程中各方利益的深度角逐。就行业层面而言,只有摆脱 “规模扩张” 的传统路径,转向效率竞争与质量提升,方可在调控浪潮之后迎来真正的行业复苏。而政策制定者则需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之间精准寻得平衡点,防止出现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的局面,从而为生猪产业的稳健发展搭建可持续的制度架构。这场产能去化的持久战役,考验的不仅是行业的抗压力,更是整个产业实现破局重生的战略智慧。

上一篇:智变新生: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破局“微利时代”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