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生猪产能百万目标调控遇阻背后的利益博弈与产业阵痛

时间:2025-11-14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二)监管视角:精准调控与结构优化

农业农村部作为行业监管部门,对生猪产能调控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其专家指出,当前集团企业和大规模场市场份额接近 40%,中等规模约 30%,小散户总体下降。这一数据反映出生猪养殖行业市场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随着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集团企业和大规模场在市场中地位日益重要,小散户生存压力增大。

基于此市场结构,国家引导龙头企业去产能的定位精准。个别小散户少量增产对全国产能调控大局影响较小,因其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增产数量在全国总产能中占比微不足道。相比之下,龙头企业产能规模巨大,其产能变化对全国产能调控大局举足轻重。因此,引导龙头企业去产能成为当前产能调控关键举措。

监管部门调控重点在于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竞争。过去一段时间,生猪养殖行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养殖效益下降等问题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希望通过调控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注重效率提升。企业可通过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质疑:数据游戏与实际效果

市场对产能调控效果存在诸多质疑,这些质疑给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部分观点认为能繁母猪存栏量统计存在 “水分”。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可能虚报、瞒报能繁母猪存栏量,导致统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市场实际情况。有的企业将已淘汰或即将淘汰的母猪仍统计在存栏量中,使能繁母猪存栏量虚高。这种数据不真实不仅误导政府决策,也影响市场对产能的判断,进而削弱产能调控效果。

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单产,也引发市场对实际生猪供应情况的疑虑。如前文所述,一些企业通过提升 PSY、优化种群结构等方式,在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时仍维持甚至增加实际生猪供应能力。这使得市场生猪供应量未随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而相应减少,产能过剩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这种现象使市场对产能调控实际效果产生怀疑,认为政策执行被企业技术手段抵消。

政策执行中的 “一刀切” 问题也引发市场担忧。在产能调控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完成调控任务,可能采取简单粗暴的 “一刀切” 措施,对所有企业不加区分,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这种做法虽短期内可能达到一定调控效果,但长远看可能加剧市场集中度提升,引发新的垄断风险。一些小型企业可能因无法承受 “一刀切” 政策压力被迫退出市场,导致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大型企业市场份额扩大后,可能利用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和其他企业利益。

四、转型之路:从规模竞争到效率比拼的必经阶段

(一)产业升级:技术驱动下的产能优化

在生猪产能调控背景下,产业升级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头部企业纷纷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此作为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手段。以牧原股份为例,公司在种猪育种、健康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成效显著。

在种猪育种方面,牧原股份采用先进基因检测技术和选育方法,精准筛选优良性状种猪,不断优化种猪种群质量。这不仅提高种猪繁殖性能,还显著提升仔猪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在健康管理方面,公司利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猪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迅速采取措施,有效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减少疫病损失。

员工培训也是牧原股份提升养殖效率的重要举措。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专业培训,内容涵盖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智能化设备操作等多方面。通过培训,员工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能更好适应现代化养殖需求。

这些技术创新措施使牧原股份养殖成本从 13.1 元 / 公斤降至 11.8 元 / 公斤,降幅超 10%。这一成本优势使牧原股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即便在猪价低迷时也能保持一定盈利空间。同时,为整个行业树立榜样,展示技术驱动产能优化的巨大潜力与可行性。

上一篇:智变新生: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破局“微利时代”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