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4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销售环节,温氏股份与牧原股份一致,坚决禁售二次育肥生猪,稳定市场秩序。公司还将出栏均重下调至 240 斤以下,通过优化养殖流程与饲料配方,在保证猪肉品质的前提下,实现出栏体重合理下降。这一调整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使温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新希望选择稳扎稳打的产能调控路径。公司明确维持 76 万头能繁母猪的稳定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种稳健策略尤为重要。新希望深知盲目扩张可能带来短期规模增长,但也会埋下产能过剩隐患。因此,公司将重点置于内部管理与养殖效率提升。 通过优化养殖技术、加强疫病防控、提高员工素质等措施,新希望成功提升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在销售端,公司严格遵守国家政策,禁售二次育肥生猪,稳定出栏体重,以实际行动维护市场稳定。这种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发展模式,助力新希望在产能调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尽管头部企业在产能调控中做出诸多努力,部分企业仍存在 “观望” 心态。在响应政策与守护市场份额间艰难寻求平衡,实际减产力度未达预期。这背后既有对市场未来走势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有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考量。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遵守政策法规,又要立足市场,这种两难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能去化速度与效果。 (二)散户之痛: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与头部企业相比,散户在产能调控中处境艰难。他们犹如大海中的孤舟,在市场浪潮中挣扎求生,却往往难以掌控自身命运。 散户养殖规模普遍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因资金有限,无法像大型企业那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与设备更新,导致养殖效率偏低。在猪价低迷周期,这种劣势被放大,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旦市场价格下跌,散户往往难以承受亏损压力,被迫退出市场。 在山东临沂,散户李大爷便是众多受害者之一。他养殖生猪多年,依靠几头母猪和几十头育肥猪维持生计。然而今年以来,猪价持续低迷,养殖生意陷入困境。“一头猪现在要亏好几百块,我这几十头猪,亏得我心疼啊!” 李大爷无奈表示。为减少损失,他不得不提前出栏生猪,但仍难以弥补成本。“再这样下去,我真的养不下去了,只能把猪卖了,出去打零工。” 李大爷话语中充满无奈与绝望。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多,产能呈现 “大增、中稳、小降” 格局,小散户市场份额已不足 30%。大量散户在市场寒冬中被迫退出,成为产能去化主要牺牲者。他们的离开不仅是个人生计无奈选择,也对整个行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散户大量退出使市场竞争格局改变。大型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但也可能引发市场垄断风险。此外,散户退出冲击农村经济结构。在一些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农村地区,大量散户离开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放缓。如何在产能调控中兼顾散户利益,保护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争议焦点:多方诉求碰撞下的利益分歧 (一)大企业:呼吁 “一碗水端平” 与源头管控 在产能调控大局中,大企业的态度与诉求至关重要。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的观点引发广泛关注。他明确呼吁坚持 “一碗水端平” 原则,统一暂停新增生猪产能审批,从源头遏制总量扩张。这一观点直击当前产能过剩问题核心。在他看来,只有从源头上杜绝产能无序扩张,才能为后续产能优化与市场平衡奠定基础。 黎少松进一步提出,要有序退出三类低效存量产能:位于禁养区内的猪场、环保排放不达标的猪场、相关证件不齐全的猪场。这些猪场不仅生产效率落后,还可能对环境和市场秩序造成负面影响。禁养区内猪场违反环保法规,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环保排放不达标的猪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气等污染物无法有效处理,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关证件不齐全的猪场,可能存在管理不规范、质量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给市场带来潜在风险。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大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其行为对行业发展走向影响深远。因此,黎少松强调大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行业整合。他认为大企业有责任、有能力在产能调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自身行动带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大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