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生猪产能百万目标调控遇阻背后的利益博弈与产业阵痛

时间:2025-11-14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调控困局:当 100 万头目标撞上 4000 万头存栏

(一)数据鸿沟: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撞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宏观格局中,一组数据凸显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显著差距。2025 年 6 月,旨在稳定生猪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的产能调控行动正式启动,国家明确提出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试图以此为着力点,实现市场供需的均衡。然而,现实却给这一规划带来挑战。

自 2024 年 6 月起,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维持在 4000 万头以上的高位,对调控指令缺乏响应。进入 2025 年,这种高位运行态势不仅未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连续 16 个月超过 4000 万头存栏,使得调控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截至三季度末,调减进度仅完成 6.5%,产能去化远低于预期,这不仅引发从业者对行业前景的忧虑,也使消费者对未来猪肉价格走势产生担忧。

产能过剩的状况迅速在市场扩散,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2025 年 10 月,全国生猪均价大幅下跌至 11.22 元 / 公斤,同比跌幅超过 40%,创下年内新低。在河北深州,养殖户韩平于 3 月底以每斤 5.4 元的价格出售 30 多头猪,仍每头亏损 400 元。后续卖猪的养殖户处境更为艰难,东北、河北等地生猪价格跌破 5 元,每头猪亏损额超过 500 元,部分甚至达到 600 元。

这一轮价格暴跌使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陷入 “价跌伤农” 的恶性循环。养殖户投入大量资源,却收获惨淡回报,许多人血本无归。而消费者虽短期内享受低价猪肉,但从长远看,产能过剩导致的行业低迷可能影响未来猪肉供应的稳定性与质量,最终损害消费者自身利益。

(二)政策落地:三重手段遭遇执行瓶颈

面对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国家果断实施 “限扩产、降体重、禁二育” 的政策组合,旨在打破僵局,恢复市场的健康秩序。然而,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部分企业在政策调控下,表面配合,实际采取阳奉阴违的策略。一些企业通过技术优化提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将原本一头母猪年提供 20 头断奶仔猪提升至 25 头甚至更多;同时优化种群结构,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提升种群生产效率。这使得能繁母猪存栏量虽在数字上有所下降,但实际生猪供应能力未减反增。

企业的观望与博弈心态也削弱了政策执行效果。企业不愿主动承担减产责任,心存侥幸,期望其他同行先减产,自身趁机抢占市场份额。这种 “搭便车” 行为在行业内蔓延,导致整体产能去化进程缓慢。加之行业自律机制缺失,对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与监管,进一步削弱了政策调控成效。这如同拔河比赛,各方缺乏合力,致使市场失衡加剧。

二、企业众生相:头部企业的减产博弈与散户困境

(一)龙头企业:渐进式调整中的战略平衡

在生猪产能调控进程中,头部企业的举措备受关注。其行为对整个行业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其产能调控措施精细且成效显著。公司从多方面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上,展现出坚定决心与高效执行力。从最高的 362.1 万头逐步调减至 330.5 万头,这一数字变化不仅体现数量削减,更意味着对母猪种群质量的严格筛选。通过有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牧原提前完成 32 万头调减目标,占全国调减目标的 32%,为行业树立典范。

在销售策略上,牧原做出重大调整。自 6 月起,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从源头上遏制二次育肥引发的市场波动,使生猪销售回归正常供需轨道。同时,牧原严格管理生猪出栏体重,持续降低均重,8 月底均重成功降至 120 公斤以内,9 月全月维持该水平,较高点 130 公斤下降 10 公斤。这 10 公斤的变化背后,是对市场供需关系的精准把握。较低出栏体重意味着更快出栏速度,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温氏股份同样积极响应产能调控,展现独特战略眼光与果断行动力。公司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控制在 260 万头以内,通过关停全国 7 家低效猪场,实现产能优化。这些被关停的猪场普遍存在养殖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关停后可减少无效产能浪费,集中资源提升整体养殖效益。

上一篇:智变新生: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破局“微利时代”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