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7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地方政府在政策协同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河南为例,通过试点 “生猪产能置换指标交易”,为生猪产业去产能提供新思路。在这一模式下,退出产能的养殖户可将其产能指标进行交易,规模化企业则可通过购买这些指标实现扩产配额增加。这一举措既解决中小养殖户退出后的产能处置问题,又为规模化企业发展提供空间,促进生猪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据统计,在河南试点地区,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规模化企业扩产速度提高 25% ,中小养殖户退出时也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实现双赢局面。 (二)技术赋能:智能化改造提升产能 “含金量” 技术创新是生猪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去产能背景下,智能化技术应用正深刻改变生猪养殖传统模式。 物联网技术在规模猪场广泛应用,实现对猪只生长数据实时追踪。通过在猪舍内安装各种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猪只体温、进食量、饮水量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养殖管理平台,养殖人员可根据数据及时调整养殖策略。这种精准养殖管理模式使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5 头提升至 32 头 ,大幅提高养殖效率。 AI 疫病诊断系统的出现,为生猪疫病防控带来革命性变化。以往,非洲猪瘟等疫病检测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且检测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现在,AI 疫病诊断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生猪是否感染疫病。该系统将非洲猪瘟检测时间缩短至 2 小时 ,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同时,通过对大量疫病数据的分析,系统能够提前预测疫病发生风险,为养殖企业提供预警,使死亡率降低 18% 。 智能环控设备的应用有效避免因 “二次育肥” 导致的阶段性供应过剩问题。智能环控设备可根据猪舍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自动调节通风、供暖、降温等设备,为生猪提供舒适生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猪生长速度更加稳定,出栏均重稳定在 120 公斤 。据统计,2024 年压栏大猪占比从 35% 降至 22% ,这得益于智能环控设备应用,使得生猪养殖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因市场行情波动导致的过度养殖和压栏现象。 (三)市场调节:期货工具与预警机制双轮驱动 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市场调节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猪期货市场的深化发展,为养殖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2025 年,生猪期货交割量同比增长 40% ,这一数据充分显示生猪期货市场活跃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养殖企业开始认识到期货市场重要性,通过卖出套保方式锁定 70% 的远期价格 。这种操作方式使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稳定企业经营收益。 建立 “红黄蓝” 三色预警系统,是市场调节机制的又一重要举措。该系统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情况,将市场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区间。当能繁母猪存栏突破绿色区间(3900 万头的 92%-105%)时 ,系统会自动触发冻肉收储机制。2025 年,国家已启动 3 次国家收储,累计入库 15 万吨 。通过收储冻肉,可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猪肉价格。同时,该预警系统还通过媒体发布产能数据,让市场主体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引导其理性决策。这种信息公开透明,有助于减少市场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四)利益平衡:构建 “退出 - 补偿 - 转型” 生态链 在生猪产业去产能过程中,构建合理利益平衡机制至关重要。为妥善解决中小养殖户退出问题,政府设立 100 亿元专项基金 。该基金主要用于对退出散户的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规定,对退出散户按存栏母猪数量给予 800 元 / 头补贴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养殖户因退出养殖遭受的经济损失。同时,配套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也为养殖户提供新就业机会和发展方向。2024 年,已培训 12 万人次 ,转产成功率达 65% 。通过培训,许多养殖户成功转型,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其他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实现再就业和增收。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也是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位于重点流域的规模化猪场,按粪污资源化利用量给予 50 元 / 吨补贴 。这一补贴政策鼓励规模化猪场加大对粪污资源化利用投入,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政策引导下,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75% 。这不仅减少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这些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生猪产业在去产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产业平稳过渡和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