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孙连波 - 小 + 大
【核心提示】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该体系存在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资金投入匮乏且分配失衡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加大基建投入、优化资金配置以及创新服务模式等措施,希望推动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向专业化、现代化迈进,提升其服务效能与保障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下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严重制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是围绕畜禽养殖全生命周期构建的综合服务网络,以保障动物健康、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该体系涵盖疫病防控、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质量监测等多个维度,通过科学技术与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系统性解决农村畜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各环节紧密协作,形成有机整体,持续推动农村畜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一、现状分析 1、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在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里,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相当明显。农村地区的畜牧兽医岗位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致使专业人才数量长期短缺。许多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因城市拥有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薪资待遇以及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就业,这使得农村畜牧兽医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难以有效补充。现存的农村畜牧兽医人员,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结构陈旧,难以契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现代畜牧业不断涌现新的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手段以及管理理念,而这些人员由于缺乏持续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在面对复杂的疫病诊断、高效的养殖技术推广等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一些新出现的动物疫病,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需要兽医具备精准的诊断能力,而知识陈旧的兽医可能会出现误诊,延误病情,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畜牧兽医人员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年长的兽医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相对滞后,且体力精力有限,难以应对高强度、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年轻人才的匮乏,使得整个队伍缺乏创新活力与发展后劲,无法迅速适应行业的快速变革。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农村畜牧兽医队伍难以吸引到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与长远发展。 2、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状况,严重阻碍了其服务效能的发挥。众多农村地区的兽医站,办公场所简陋破旧,空间狭小,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开展需求。在进行动物疫病诊断时,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空间来存放检测仪器、进行样本处理等,而狭小的办公场地根本无法合理布局,限制了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疫病防控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冷链设备在农村也极为短缺。动物疫苗的储存与运输对温度有着严格要求,一旦温度失控,疫苗的效力将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农村地区由于冷链设备不足,常常导致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异常,无法保证疫苗的质量,从而影响疫病防控效果。 一些偏远农村,在疫苗运输过程中,由于缺乏冷链保障,疫苗可能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使得疫苗失去活性,无法对动物起到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诊断检测设备的落后同样是突出问题。现代畜牧兽医工作要求能够快速、精准地诊断动物疫病,然而农村地区的诊断设备大多陈旧老化,检测精度低、速度慢。例如常见的一些疫病检测,先进的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出具准确的检测结果,为疫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但农村的老旧设备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检测,且结果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导致疫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在养殖群体中迅速传播,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农村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