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6 点击: 次 来源:玖卦文化传播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猪产业资本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化产能持续扩张,相关部门出台了生猪产能调控方案,期望通过政策手段避免行业"猪周期"的大起大落,实现平稳发展。 然而政策落地之后,效果却事与愿违。 失真的数据:当指标成为数字游戏 一纸产能指标,本意是监测真实生产情况,却很快催生了"数据游戏"。不少企业为符合政策要求、争取财政补贴,选择按"计划"上报数据,而非反映实际存栏。地方管理部门有时也默许甚至配合这类操作,导致决策依赖的底层信息从一开始就偏离真实。 调控的困境:当减产令成为增产符 当生猪价格出现明显下跌,上级部门意识到产能可能过剩时,便会约谈大型养殖企业,要求主动压减产能。企业虽一口答应,转身却提出几条"看似合理、实则陷阱"的建议: 淘汰低效母猪,补栏高效母猪 这听起来符合产业升级方向,但高效母猪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显著更高,结果产能不降反升。有人推测,接下来的PSY可能很快达到40甚至以上。 禁止出售大体重生猪 企业随即调整生产节奏,提高栏舍周转效率,反而在相同时间内出栏了更多生猪,总产肉量不降反增。 禁止二次育肥 表面是打击投机行为,实则帮助资本企业肃清竞争对手,进一步强化了集约化生产的市场优势。 在生猪产能调控过程中,除了被资本企业巧妙化解的措施外,管理层自身提出的几项政策也值得深入反思。 减补贴控信贷:简单粗暴的"断供"式调控 "减少补贴与控制信贷"这项措施,犹如"孩子不听话就不给糖吃",看似直接有效,实则可能加剧行业不平等。规模养殖企业每年获得各类补贴不胜枚举,而嗷嗷待哺的家庭农场和小规模养猪场只能望而兴叹。这种简单的"断供"式调控,不仅难以触及问题根本,还可能进一步强化大型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 环保调控:不应成为阶段性工具 环境保护应当常抓不懈,而不应沦为阶段性的"吓唬人"手段。将环保作为调控工具使用,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会让社会产生"环保就是做做样子"的误解,损害政策的公信力和严肃性。环境保护理应成为行业准入门槛和常态化监管要求,而非临时性的调控手段。 谁在牵着谁的鼻子? 凡此种种,可见政策善意被巧妙化解,甚至反向利用。资本企业以效率之名,不断做大规模、提升产出,使得宏观调控的"减产"目标沦为空谈。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调控谁? 当政策与市场博弈的主动权看似握在管理者手中,实际却被资本以技术性操作悄然牵制。产能越调越高、猪价越控越跌,行业周期性波动并未缓解,反而在资本加持下被放大。 破局之道:从控产能到控产出 有没有真正有效的方法?或许我们应跳出"控产能"的思维定式,转向"控产出"。例如通过屠宰检疫环节,严格限制企业的生猪屠宰总体重,直接控制肉类市场供应量。这不仅操作上更易监管,也能一劳永逸地避免数据造假和生产游戏。 否则,手忙脚乱的产能调控,只会继续沦为一场看不到终点的"猫鼠游戏"。 您认为生猪产业调控该如何破局? |
上一篇:上市猪企换帅潮背后的产能突围战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