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家禽养殖中免疫抑制病原的来源与危害

时间:2025-09-18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作者:施网女,宦震,范新民 - 小 + 大

家禽免疫抑制是指不同病原引起的对家禽免疫器官造成一定程度损伤,使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的一类疾病。这种状况会导致家禽的整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从而增加其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其共同特点是发病相对缓慢,发病率差异比较大,禽群发病不集中,多为轮流发病,整个禽群轮流发病持续的时间较长。除少数急性病例外,多数表现死亡率不高,有些还能引起肿瘤的发生。

免疫功能正常的话,机体对抗病原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不正常,家禽会对疫苗免疫产生应激,也就是会导致机体应答免疫能力下降,这时就不会产生应有的免疫保护,轻则免疫失败,重则反而会诱发机体发病。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免疫抑制病病原之间发生二次感染或者复合感染,免疫保护做不好,就会导致应激刺激或者病原污染了疫苗,疫苗使用后传染给鸡群。

鸡群得免疫抑制病后,尤其是临床上发生了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死淘率大幅上升,给养禽业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免疫抑制及免疫抑制病的研究当前很热,许多研究基于这类免疫抑制病原的流行病学及其免疫抑制病理和症状等,许多研究成果部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一些研究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一、免疫抑制病对家禽有哪些危害?

受免疫抑制病影响的家禽,抗应激能力会降低。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影响免疫的应激因素,这些应激因素有如下一些:免疫时操作、温度变化、噪声鼠害等,如果应激因素没有消除,在免疫时不但达不到应有效果,还会导致家禽疾病频发。一旦造成了免疫抑制,则免疫效果或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或没有,会造成免疫失败,不但浪费金钱,还会导致疾病多发。

显而易见,免疫抑制后,家禽机体对病原抵抗力严重下降,对一些重要疾病如禽流感易感性就会增强。免疫抑制在家禽养殖中是一个重大隐患,它会导致多种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出现应激反应,对病原的抵抗力降低,容易诱发或多发疾病,如果发病,会比正常发病表现更为严重,而且更易对一些病原易感性增强,如生产中较为常见的大肠杆菌、球虫等。临床表现肉鸡生长发育不良、蛋鸡产蛋率低、产蛋高峰期维持短。由于生产性能下降和疾病多发,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二、造成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

一般将免疫抑制分为原发性的免疫抑制和继发性的免疫抑制。养殖场饲养的家禽在早期时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免疫抑制。一些小型养殖场,这种免疫抑制产生的影响不是太大,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如果受到继发性免疫抑制,其带来的危害和后果比原发性免疫抑制更大。

生产中,呼肠孤病毒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法氏囊炎、马立克氏病、J-亚群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真菌感染等都是重要的免疫抑制病。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它是由曲霉菌属霉菌产生,对动物的主要影响是致肿瘤、免疫抑制、致突变和致畸,主要靶器官是肝脏。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可以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微量元素(如硒、铁)和维生素(如维生素A)的缺乏。如果鸡舍管理措施不佳,比如空气流通不良、鸡的密度过大、鸡舍条件差等,也可能对鸡群免疫力产生负面影响。

1.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等)、抗代谢药物和部分抗生素等常会造成免疫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般指的是糖皮质激素药物,常见的有地塞米松注射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烷化剂可分为:氮芥类、乙烯亚胺类、磺酸酯及多元醇类、亚硝基脲类、三氮烯咪唑类和肼类。抗代谢药物作用机制通常是与代谢途径中的酶结合,从而阻止正常的代谢过程。生产中为了预防细菌性感染,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在长期喂饲或超量滥用时,也可能造成免疫抑制,应引起重视。

2.营养缺乏引起的免疫抑制

这里所说的营养不良既可能是食物或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够,也可能进一步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导致机体吸收营养出现障碍。很容易理解,机体营养不良时,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抗应激因子不足,必然会引起免疫抑制,机体内的抗体水平、免疫细胞的活性、补体活性及细胞因子的产生不足等,导致不能有效建立免疫保护系统。

上一篇:细说蛋鸡保肝护肾的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