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2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一、政策组合拳发力:生猪产能迎来 “深度调控期” (一)百万头能繁母猪调减计划落地,划定产能 “红线” 2025 年,在生猪养殖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年初以来,猪价持续低迷,养殖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市场弥漫着焦虑氛围。5 月,农业农村部一系列调控举措,使整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 5 月起,农业农村部密集出台调控政策,明确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4043 万头(2025 年 6 月数据)调减 100 万头,目标降至 3950 万头,使其回归绿色产能区间(3900 万头正常保有量的 105% 以内)。此举措堪称继 2021 年去产能周期后,我国对生猪产业力度最大的一次 “产能调控”。 回顾 2021 年去产能周期,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猪价大幅下跌,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长期处于高位,连续 12 个月超过 4000 万头,导致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猪价持续下行,养殖户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的调减计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计划不仅是简单的存栏量数字调整,更是对生猪产业未来发展的深度布局,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推动生猪产业回归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二)“控增量、去存量、严规范” 三维度调控 为确保能繁母猪调减计划顺利实施,农业农村部从三个维度开展全面调控,构建了系统有效的调控体系。 严控新增产能:通过政策手段,严格限制养殖场的盲目扩张。暂停审批新建大型养殖场,禁止上市公司通过定增、发债等方式扩大产能。神农集团、巨星农牧等企业受政策影响,终止或暂缓亿元级扩产项目。以神农集团为例,2025 年 7 月 28 日发布公告,终止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原定募集资金用于产能扩建项目。这体现了企业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以及在行业变革时期的审慎决策。 淘汰低效产能:要求头部企业率先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能繁母猪,优化猪群结构。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企业实施 “母猪优化计划”,淘汰率预计达 15%-20%。牧原股份在 2025 年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计划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规模降至 330 万头。截至二季度末,其能繁母猪数量为 343 万头,下半年预计淘汰 13 万头,展现出较大的产能调整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通过禁止向二次育肥户销售商品猪,利用 GPS 轨迹追踪技术切断 “压栏增重” 链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牧原股份通过 GPS 轨迹追踪技术监控商品猪流向,二次育肥销售占比已从 2024 年的 12% 降至零,有效规范了市场行为。 这种全方位的调控措施,对生猪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稳定、优质的猪肉供应,保障民生需求。 二、头部企业集体响应:从 “规模竞赛” 到 “效率比拼” 在政策引导下,头部猪企积极进行战略调整,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效率提升,这一转变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能繁母猪规模 “主动瘦身”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牧原股份的决策备受关注。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其能繁母猪数量为 343 万头,计划年底降至 330 万头。这一调整体现了公司对市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战略布局。为提升养殖效率,牧原股份在育种领域加大投入,优化育种体系,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32 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23%,显著提高了养殖产出效率。 温氏股份:温氏股份积极响应政策,6 月上旬集团营销管理部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控制能繁母猪存栏数量,逐步降低现有规模。同时设定中期目标,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约 240 斤),并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温氏股份的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榜样,体现了龙头企业的政策执行力和行业担当。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