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钱政成 - 小 + 大
近年来,气候环境的极端变化和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资源承载力的降低,制约了相关产业与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内蒙古草原的保护与建设,文章全面系统分析了内蒙古草原近10年在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现状与取得的成效,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据第3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全区草原面积达5437.42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作为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内蒙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草产品生产基地,2023年全区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同比增长2.4%,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802.1亿元,饲草产量和产值均居于全国首位。有效保障了全区1.4亿头(只)牲畜的“吃饭问题”,助力支撑了奶、牛、羊、绒4条重点产业链近5000亿元产值。 如何协调平衡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实现生态、产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当下应该研究的重点,但是现有文献对这三方面的整体研究很少,所以本文基于目前内蒙古草原在生态、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全面系统梳理了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提出内蒙古草原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以期为内蒙古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草原牧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1、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情况 内蒙古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退化草原修复以及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生态补偿、草原生物灾害防控等工程和措施,全区草原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效,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草原平均盖度从2014年的43.6%升高至2023年的45.0%,草群平均高度10年间也从24.1cm升高至26.6cm。草原植物群落平均物种数从2019年的每平方米9.6种提高到2023年的10.8种。从天然草原产草量来看,10年间天然草原平均单产整体走势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除2017年较低(3.3kg/ hm2)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4kg/hm2左右。总产草量基本与平均单产走势相同,除2017年总产草量仅为5630.5万吨外,其余年份均在6200万吨以上,年均产草量为6519.1万吨。草原鼠害、虫害危害面积也有较明显的向好趋势,鼠害、虫害危害面积10年间分别降低了146.2万/hm2和321.2万/hm2。综上所述,这些数据反映了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不断恢复和发展,植被覆盖变得更加密集、茂盛,植物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产草量稳步提升,鼠害、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2、内蒙古草产业发展情况 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草原生态安全、保障草食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支撑。2013—2022年内蒙古人工种草年末保留面积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面积从2013年的326.8万hm2减少至2022年的133.0万hm2,10年间减少了193.8万hm2。 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人工种草当年新增面积10年间分别减少了12.2万hm2和51.6万hm2。在年末保留面积和当年新增面积双重减少的影响下,牧草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2013—2022年,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总产量分别下降了1447.2万吨和920.8万吨,降幅分别达到了49.0%和86.1%,一年生牧草平均产量也从2013年的105.3kg/hm2减少至2022年的58.3kg/hm2,降幅达到了44.6%,只有多年生牧草平均产量出现了增幅,从2013年的14.7kg/hm2增长到2022年的36.2kg/hm2,增长了近1.5倍。近10年商品草的生产面积下降显著,产能提升明显。2022年商品草生产面积为15.2万hm2,较2013年的185.9万hm2减少了170.7万hm2,年均降幅达24.3%。随着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单产水平大幅提高,总产量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商品草单位面积平均产量10年时间增长了53.3kg/hm2,增长了11.8倍,总产量10年间变化较小,2022年比2013年只增长了9.3万吨,但年度间波动幅度较大。商品草生产面积的连年下降很可能与内蒙古水资源短缺、种植和管理成本上升以及政策调整、粮食作物价格上涨有较大关联。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