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3 点击: 次 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作者:施增斌 - 小 + 大
驯化期检测:第28天检测抗体(阳性率100%,S/P值≤2.0),第56天检测抗原(阴性); 入群后检测:入群后1个月、3个月复测抗原,确保无排毒。 3. 规范化的引种驯化(核心) 引种日龄:80-120日龄,日龄过小易伤亡,日龄过大易导致排毒未结束; 驯化方案:根据本场情况选择“血清驯化”“活毒返饲”或“疫苗免疫”,其中“血清驯化/活苗+灭活苗”是最稳妥的方案; 全进全出:按批次引种、驯化,严禁混群。 4. 专业的团队(保障) 兽医团队:驻场兽医需掌握PCR检测、血清制备、临床评估技能; 饲养团队:饲养人员需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流程(如饲料添加保健药物、异常猪只隔离); 管理层:要有“长期投入”的决心,不能因为短期成本高而放弃(如隔离场建设、检测费用)。 5. 多数猪场的“得与失” 具备的条件: ① 生物安全意识提高(非瘟后,很多猪场建在场外建立了隔离场,加强了人员和车辆消毒); ② 检测技术普及(PCR、ELISA等检测技术成本下降,很多猪场甚至能自己做检测); ③ 规模化程度提高(中小猪场退出,规模化猪场有资金投入隔离场、空气过滤等设备)。 缺失的条件: ① 生物安全的“细节执行”(如运输工具消毒不彻底、人员流动管理松散); ② 长期的“监测与维护”(如净化完成后放松检测,导致病原再次传入); ③ 专业团队的“稳定性”(如兽医流失,导致驯化和监测工作中断); ④ 对“蓝耳净化”的“正确认知”(如认为净化后就不用再投入了,其实需要长期维持)。 六、猪场选址与空气过滤:蓝耳净化的“物理屏障” 1. 猪场选址“重于一切” 选址是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甚至远超过“空气过滤”“疫苗免疫”等措施。原因如下: 减少病原传入风险:距离其他养殖场≥3公里,能避免“邻居”的病原通过空气、人员、车辆传入; 避免“交叉污染”:位于下风口,能防止自己猪场的病原传播给其他猪场(同时也避免其他猪场的病原传入); 降低环境压力: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能减少积水滋生细菌(如大肠杆菌),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若选址不好(如离其他猪场很近),即使做了空气过滤,也容易传入病原(如蓝耳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导致蓝耳复发。 2. 空气过滤:蓝耳净化的“第二道防线” 蓝耳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距离可达5公里),因此全封闭式管理+空气过滤是蓝耳净化的“必要条件”。 空气过滤的成本: 亚高滤(过滤≥0.3μm的颗粒)的成本约为每平方米猪舍150-200元(包括过滤装置、风机、控制系统)。一个6000头母猪场,母猪舍面积约9000-12000平方米(每头母猪1.5-2平方米),空气亚高滤的成本约135-240万元。因此,一次性200万投入“基本够”(具体要看猪舍面积和设备配置)。 |
上一篇:畜禽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