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后非瘟时代规模场猪蓝耳病净化的“难”与“必行”

时间:2025-07-23    点击: 次    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作者:施增斌 - 小 + 大

2018年8月非洲猪瘟(ASF)疫情的爆发,成为中国养猪业的“分水岭”。这场疫情不仅导致生猪产能大幅下降,更彻底颠覆了行业的生物安全认知——“生物安全是养殖的生命线”从口号变为刻入骨髓的行动。在后非瘟时代,规模化猪场的竞争早已超越“存活”层面,进入“精细化管理”与“疫病净化”的深水区。而蓝耳病(PRRS)作为“猪群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净化与长期维持,成为检验猪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一、蓝耳净化:为什么都说“难”,但又“必须做”?

1. 蓝耳净化的“难”,难在病毒特性与行业现状的叠加

蓝耳病的“难缠”,本质源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高度变异性:PRRSV属于RNA病毒,复制过程中缺乏校对机制,导致毒株不断突变(蓝耳每年变异率约1%-2%)。即使猪场净化了某一株病毒,也可能因新毒株的传入而再次爆发。

免疫逃避:PRRSV可感染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并通过“潜伏感染”(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逃避免疫监测,导致猪群长期带毒排毒。

传播途径多样:除了直接接触(猪只、精液),还可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距离可达5公里)、运输工具、人员流动等间接传播,防控难度极大。

而行业现状进一步加剧了蓝耳净化的难度:

过去的“重治疗、轻预防”思维:很多猪场将蓝耳病视为“常见病”,依赖药物(如泰万菌素)或疫苗“压制”病情,而非从根源上净化。

中小猪场的“散、乱、差”:非瘟前,中国养猪业以中小猪场为主(占比约70%),生物安全意识薄弱,引种很不规范(如从多个种源场引种),导致病原交叉感染严重。

认知误区:很多人认为“蓝耳净化=彻底消灭病毒”,而实际上,蓝耳净化的核心是维持猪群“临床阴性+抗原阴性+无排毒”,需要长期监测与维护,而非“一劳永逸”。

2. 蓝耳净化的“必行”,源于其对猪场效益的“致命影响”

蓝耳病对猪场的损害是“系统性”的:

繁殖障碍:感染PRRSV的母猪会出现流产(流产率可达20%-30%)、死胎、木乃伊胎(死木畸比例可达10%-15%),窝产活仔数减少1-2头,直接影响猪场的产能。

仔猪存活率下降:仔猪感染后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成活率可下降10%-15%,且存活仔猪的生长速度减慢(料肉比增加0.2-0.3)。

继发感染风险:蓝耳病会抑制猪群的免疫系统,导致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继发感染,增加药物使用成本(每头猪每年增加30-50元)。

据测算,一个6000头母猪场若爆发蓝耳病,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500-800万元(包括繁殖损失、仔猪死亡、药物费用)。而净化蓝耳后,这些损失可完全避免,同时还能提高猪群的抗风险能力(如应对非瘟等其他疫病)。

二、非瘟带来的机遇:倒逼生物安全升级,为蓝耳净化铺路

2018年非瘟疫情的爆发,虽然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也成为蓝耳净化的“催化剂”。其核心机遇在于:

1. 生物安全意识的“彻底觉醒”

非瘟的高传染性(病死率可达100%)让所有猪场意识到:“没有生物安全,就没有养猪业”。过去那些被管理者忽视的“小事”(如人员淋浴、车辆消毒、隔离场建设),现在成为“红线”。这种意识的转变,为蓝耳净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蓝耳净化需要的“严格生物安全”,不再是“额外负担”,而是“必须投入”。

上一篇:畜禽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