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9 点击: 次 来源: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 作者:佚名 - 小 + 大
1 猪轮状病毒的基本特征与流行现状 猪轮状病毒(RV)作为呼肠孤病毒科的双链RNA病毒,凭借其独特的基因分段结构(11个dsRNA片段)和多变的抗原性,成为全球养猪业的主要威胁之一。 目前感染猪的轮状病毒主要包括A、B、C、E、H五种血清群,其中A型(RVA)最为常见且研究深入,而C型(RVC)作为新兴病原,正逐渐成为新生仔猪肠炎的重要病因。 从流行范围看,RVA在全球猪场中普遍存在,美国数据显示其在21-55日龄猪群中感染率最高,而RVC则更倾向于感染3日龄内的新生仔猪,在美国部分地区的腹泻样本中检出率高达51.1%。值得注意的是,H型(RVH)作为近年发现的人畜共患病原,已在巴西、日本和美国猪群中被检测到,其跨物种传播潜力引发关注。 病毒的环境稳定性是防控难点之一。RV对温度、pH和常规消毒剂有较强耐受性,需依赖甲醛或含氯消毒剂进行有效杀灭。猪场中常见的全进全出模式虽能减少病毒循环,但病毒在环境中的长期存活仍可能导致新生仔猪通过粪口途径感染。 2 致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从细胞损伤到混合感染RV的致病核心是对小肠绒毛成熟肠上皮细胞的破坏。病毒通过VP4蛋白的VP8亚基结合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或组织血型抗原(HBGAs),侵入细胞后引发绒毛萎缩,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和渗透压失衡。 与PEDV等其他肠道病毒相比,RV引起的绒毛萎缩程度较轻(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从正常7:1降至5:1),但仍会导致仔猪腹泻、脱水和生长迟滞。 ➤ 不同血清群的临床特征差异显著 RVA:主要感染断奶前后仔猪,表现为水样至糊状腹泻,持续3-4天,死亡率较低但影响生长性能; RVC:对新生仔猪威胁更大,常引发急性腹泻,若合并大肠杆菌感染可导致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母猪感染RV后多呈亚临床症状,但可通过粪便排毒污染环境,成为仔猪感染的重要源头。而仔猪出生时缺乏宫内抗体传递,完全依赖初乳中的IgG和乳汁中的分泌型IgA(sIgA)获得被动免疫,这也解释了初乳摄入不足为何是RV感染的关键风险因素。 3 免疫应答机制: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 先天免疫: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先天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毒成分,启动炎症反应和干扰素(IFN)通路。益生菌如大肠杆菌Nissle 1917则通过激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强局部免疫应答。 ➤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免疫的双重保护 适应性免疫以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VP7和VP4作为主要中和抗原,刺激产生的IgG和IgA可阻断病毒吸附和侵入,而VP6蛋白诱导的IgA虽无中和活性,却能通过抑制病毒转录发挥保护作用。研究表明,母猪接种疫苗后,初乳中的sIgA可有效降低仔猪肠道病毒载量,而缺乏B细胞的仔猪病毒排出时间显著延长,凸显了体液免疫的核心地位。 4 防控策略:从疫苗开发到免疫评估的实践 ➤ 主动免疫:疫苗研发与“自然计划暴露”的博弈 当前猪场主要通过免疫母猪提升仔猪被动免疫。针对RVA的商用疫苗可诱导母猪产生高滴度IgG和sIgA,但对RVC尚无有效疫苗,原因在于RVC难以在细胞培养中增殖。新型RNA颗粒疫苗(如Sequivity平台)通过搭载农场特异性VP7序列,在早期试验中表现出优于传统“自然计划暴露(返饲)”(NPE)的保护效果,但仍需验证对RVC的有效性。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