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6 点击: 次 来源:肉类食品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一、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几年间,预制菜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发展步伐极为迅猛。数据表明,在 2022-2023 年期间,预制菜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每年均多达 30 起,各类资本大量涌入,如同发现了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从市场规模角度观察,其增长趋势同样十分强劲,2023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 5100 亿元,同比增长 23.1%,整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同时,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持续攀升,截至当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已达 6.4 万余家,山东、河南等地相关企业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46.8% 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成立时间在 1 至 5 年内,新的市场参与者不断加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当前预制菜产业正面临阶段性发展放缓的局面。以 “速冻供应链第一股” 千味央厨为例,2024 年其营业收入约为 18.68 亿元,同比下降 1.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 0.84 亿元,同比下降 37.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 0.83 亿元,同比下降 32.57%,这也是其自 2021 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双下降的情况。安井食品在 2024 年的业绩增速同样显著下滑,实现营收 151.27 亿元,同比增长 7.70%;净利润 14.85 亿元,同比增长 0.46%,对比 2022-2023 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 31.39%、15.29%,净利润增速分别达 61.37%、34.24%,2024 年的增长幅度仅为微增。味知香在 2024 年营业收入约为 6.72 亿元,同比减少 1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 8753 万元,同比减少 35.36%,其利润自 2023 年便开始下滑,同比减少 5.42%,2024 年进一步大幅下降,出现营收净利双降的情况。这些曾经在预制菜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如今业绩纷纷下滑,给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促使行业重新审视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产业。 二、业绩下滑原因深度剖析 (一)B 端市场面临的挑战 在 B 端市场,当前餐饮消费逐渐趋于理性,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愈发明显。为顺应这一消费趋势,餐饮企业纷纷采取降价策略以吸引顾客,这导致其向供应链施加价格压力,试图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维持利润空间。千味央厨主要面向 B 端客户,其在财报中明确指出,尽管餐饮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但由于餐饮企业的压价行为,以餐饮为核心业务的公司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餐饮企业连锁化进程的加快,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预制菜的需求,但同时也对预制菜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连锁餐饮企业通常采购规模较大,议价能力较强,会在预制菜的品质、价格、供货稳定性等方面设定严格标准。若预制菜企业无法满足这些标准,便极易失去客户。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往往会与多家预制菜供应商合作,以此分散采购风险并降低成本,这使得预制菜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部分餐饮企业为突出自身菜品特色与品质,开始强调现做现炒,对预制菜的使用持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B 端市场对预制菜的需求。 (二)C 端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 C 端市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这对预制菜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构成巨大挑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预制菜品,而是期望有更多种类、更多口味、更符合健康营养需求的预制菜可供选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预制菜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许多企业的产品在口味、品类上差异较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部分预制菜产品还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这对整个行业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例如,央视 “3?15” 晚会曝光的糟头肉梅菜扣肉事件,使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信任度大幅下降。一些消费者担忧预制菜中含有过多添加剂、防腐剂,或存在食材不新鲜、加工过程不卫生等问题,这导致他们在购买预制菜时更加谨慎。部分餐厅为避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将 “不用预制” 作为宣传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制菜在 C 端市场的认知度,阻碍了预制菜在 C 端市场的拓展。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