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屠宰加工 > 文章

预制菜浪潮下,家禽业如何突出重围?

时间:2025-10-01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一、万亿预制菜市场爆发,家禽业迎来关键机遇期

(一)数据印证:从 “小众” 到 “主流” 的跨越

预制菜,曾经隐匿于餐饮行业幕后,如今已大步迈入大众视野,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话题。根据权威数据预测,至 2025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6173 亿元,更有乐观报告预估,这一数字有望攀升至 1.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充分表明预制菜已不再局限于小众领域,而是成为席卷整个餐饮业的巨大浪潮。

在这一浪潮中,禽肉制品作为预制菜的重要原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基础的炸鸡块、鸡柳,到地域特色鲜明的胡椒猪肚鸡、盐焗鸡,禽肉预制菜几乎覆盖了超过 60% 的预制菜品类,占比高达 35%,成为预制菜行业的中坚力量。圣农发展、温氏股份等头部禽企的预制菜业务营收增速连续三年超过 30%,这些亮眼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行业风口的强劲动力。这些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提前布局预制菜领域,如今已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它们的成功,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也为整个家禽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消费变革:便捷化、多元化需求倒逼产业转型

预制菜行业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消费市场深刻变革下的必然产物。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职场宝妈、年轻白领等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渴望有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用餐问题,同时又不失营养与美味的产品。预制菜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只需简单加热或烹饪,短短 30 分钟内就能端上一桌丰盛的菜肴,真正实现了 “便捷与美味兼得”。

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鸡胸肉预制菜销量年增 45%,远远超过猪肉、水产类预制菜的增长速度,成为当之无愧的 “明星产品”。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禽肉预制菜 “性价比高、烹饪便捷、健康低脂” 的高度认可。在追求健康生活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禽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材,恰好契合了这一消费趋势。加之预制菜的便捷属性,使得禽肉预制菜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

二、西贝争议背后:产业链认知鸿沟与价值分配失衡

(一)定义之争:从 “中央厨房” 到 “预制菜” 的身份撕裂

西贝 “预制菜风波”,使整个预制菜行业的矛盾与问题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决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坚称中央厨房配送的只是 “原料”,这一言论看似简单,实则撕开了预制菜产业链在定义上的巨大裂口,暴露出各环节对 “预制菜” 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养殖端,家禽从业者眼中的产品,仅仅是活禽或者经过简单屠宰处理的白条禽,他们认为这些只是最基础的原料,自身也仅能从中赚取微薄的养殖利润,一般毛利率在 8%-12% 之间。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预制菜应该是经过深加工、具备完整菜品形态的成品。

加工端则持有不同看法,他们将分割、调味后的半成品视为 “预制菜”。在这个环节,原料经过加工,附加值大幅提升,毛利率可以达到 25%-35%。在加工企业看来,自己的产品已经具备了预制菜的基本特征,距离消费者餐桌上的美食,只差最后一步简单的烹饪。

餐饮端则对 “预制菜” 标签避之不及,他们更愿意将其称为 “中央厨房预加工”,试图通过这种说法,保留消费者对 “现制” 菜品的信任与溢价。据统计,餐饮终端的售价往往能达到原料成本的 5-8 倍,这背后是消费者对 “新鲜现做” 的高期望。一旦贴上预制菜的标签,消费者可能会对菜品的品质和口感产生质疑,进而影响餐厅的客流量和销售额。

这种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断层,直接引发了消费者对 “工业化生产” 的信任危机。西贝事件后,一项调查显示,43% 的消费者表示,以后去餐厅用餐会刻意询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这表明,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是否坦诚相待,以及整个产业链对预制菜定义的统一与明确。

上一篇:从三个法律视角看“预制菜”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