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与防控策略

时间:2024-05-27    点击: 次    来源:抗非大家谈    作者:佚名 - 小 + 大

1. 非洲猪瘟疫情流行特点及其背后原因分析

仇华吉研究员首先概述了我国非洲猪瘟疫情近期的流行特点,指出疫情从北向南扩散,从散养户到规模化猪场,北方地区损失相对严重。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以及生猪市场行情的变化,当前的生猪产能比高峰期下降了8%以上。与此前相比,疫情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的高致病性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I型强毒株不再是主流毒株,基因II型和I型的弱毒株仍然存在,但目前出现了基因II型和I型的重组毒株,其致病性虽不及基因Ⅱ型强毒株,但明显高于基因II型和I型弱毒株。重组毒株的流行比例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大约为50%~60%,在某些地区甚至高达70%以上。

非洲猪瘟疫情频繁暴发背后的因素包括:市场行情持续低迷造成生物安全投入打折;洪涝灾害导致饲料受潮发霉,摄入后降低了猪只的免疫力;新出现的重组毒株在早期难以被发现,增加了防控难度;此外,温差变化、猪场防控措施的不足以及对疫情的处置滞后,均可能导致病毒的快速扩散。

2. 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株是否通过空气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粒子较大,通常认为它不能够实现长距离的空气传播。然而,短距离的气溶胶和粉尘传播是有可能发生的。这种短距离传播在养殖密集区域的猪场里尤为可能,猪场的纵向通风模式有助于非洲猪瘟病毒传播。所以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应该改为竖向精准通风模式,这样既能保证猪的通风,也能减少疫病扩散。非洲猪瘟病毒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没有改变,依然是怕高温、怕强酸强碱、怕干燥。其主要传播途径依然是通过接触传播,而非空气传播,尽管存在短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3. 大生物安全观

我们要有一个科学常识,那就是,并非猪只碰到病毒就必然发生感染和疾病。仇华吉研究员提出了“大生物安全观”:把病毒弄得少少的,把猪养得壮壮的;让病毒少进来或不进来、进来但不能存活、存活但不能进入体内、进入体内但不能致病。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除了要做好基本的生物安全,还要维持养猪场的清洁和干燥,打造让病毒难以存活的环境。另外,需要加强猪只本身的健康防护,保持其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猪的免疫力。这样一来,即便少量“漏网之鱼”成功侵入猪只体内,也并不一定会引起感染或发病。如果病毒的量不足以触发感染,或者说,猪只拥有足够强大的免疫系统,能迅速地消灭这些“漏网之鱼”,那么发病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病毒是永远无法被完全消灭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让病毒不好受、病毒感染不能得逞的措施以及增强猪只免疫力和自愈力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的危害,这就是“大生物安全观”或“新生物安全观”的核心内涵。

4. 猪群健康管理之“道”

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理解猪的习性和需求,要以猪为中心,尽可能创造一个让猪舒适、快乐的环境。我们要了解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内因和外因,也要客观认识疫苗与药物的作用和局限性。接种疫苗不能绝对保证猪只不发病。超出疫苗的免疫期、免疫程序不当以及毒株变异等,都可能导致疫苗免疫失效或失败。很多专家提倡“药物保健”,但是抗生素是治疗用的,没有什么“保健”功效(至少是弊大于利)。我们也见到一些猪场在非洲猪瘟流行的环境下能够存活下来,那为什么这些猪场能存活呢?有人说这是幸存者偏差、是炒作,抛开这些因素,深入分析这些猪场背后的成功逻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采用了某种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猪模式。

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优秀的大夫致力于防病治微,普通的大夫则是专注于有病治病,而庸医则是在患者病入膏肓的时候烧香拜佛。从疫病防控底层逻辑上看,应该从治疗型兽医(治已病),向预防型兽医(治欲病)转变,最终升级为健康管理型兽医(治未病)。

5. 猪病防控一般原则

在防控上,首先要“固本强基”,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度,有不健康的猪要及时隔离,甚至淘汰。同时要加强“七度”管理,就是控制好猪舍温度、湿度、光照度、猪群密度、营养均衡度、空气清新度、水料清洁度,保证这七个方面做得好,猪就不容易生病。另外,平时也需消灭可能的健康隐患,防微杜渐。就如同防火一样,我们应该在火灾发生前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预警报告系统。一旦出现疫情,我们就能够像灭火一样迅速将其掐灭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实施效果探究

下一篇:家禽亚健康评价体系新思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