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风险评估 > 文章

曹杰:奶牛场酮病风险评估及防控

时间:2014-03-29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奶牛产前21天绝对不能减肥,每月坚持做一次牛场酮病风险评估!——曹杰
  曹杰 中国农大博士毕业,师从齐长明教授。硕士就读于山东农大,是王春璈教授的关门弟子。现代牧业和北京绿荷牛业最年轻的专家顾问,对奶牛场的管理和疾病防控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对奶牛场疾病防治更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在以色列的牧场学习,小到犊牛护理大到牧场的经营管理都有着独到的经历和见解,加上多年在规模化牧场的跟踪服务和指导经验,对牧场的奶牛健康管理有着一整套的方案。

  目前,兽医面临的成母牛问题无非两个,一个是传染病,另一个是围产期疾病。公认的围产期死淘率在30%以上,再细化就是在产后0~60天时达到25%以上,所以牛场每年的淘汰率基本上都损失在这个阶段。
  我个人认为除去传染病之外,围产期疾病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产后瘫痪,产后瘫痪会影响真胃变位、乳房水肿、乳房炎等问题,还包括胎衣不下,凡是和离子有关系的疾病基本都与产后瘫痪有关系;另外一条最主要的主线就是酮病,因为酮病是一个能量缺乏性的疾病,所以所有围产期和能量缺乏有关的疾病,包括其他的继发性代谢性疾病,都可归于酮病,酮病对于围产期真正的影响大约占百分之六十。因此很多外国专家讲干奶期要提高干物质采食量,新产牛提高干物质采食量、提高单产等,这些东西的基础全在酮病上,特别是亚临床酮病,像真胃变位、胎衣不下、子宫炎等很多问题都是酮病继发的。
  酮病及亚临床酮病
  酮病,也称为醋酮血症,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产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
  近几年酮病问题一直困扰着牛场,实际上国外同行也承认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所以说控制手段是不缺乏的,缺乏的是检测和评价手段。高产牛群中,美国临床性酮病的发病率约为4%,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可达10%~30%,甚至更高。康奈尔大学认为,可将亚临床酮病发病率15%作为一个警戒线,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10%作为一个严重的警戒线,也就是如果临床性酮病超过10%,或亚临床酮病超过15%,证明这个牛场群发性酮病的问题很严重。从上世纪90年代起,酮病已成为影响美国奶牛场最重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之一,其关注度高于瘤胃酸中毒和产后瘫痪。
  我们往往关注了临床性酮病,而忽视了亚临床酮病。2012年1~4月,我们选取国内不同规模的42个牛场(存栏500~12000头),进行产后0~70d的新产牛血液β-羟丁酸检测。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16.98%(91/536),临床性酮病的发病率为6.90%(37/536)。这些都高于美国的15%(亚临床型警戒线)和4%(临床型发病率)。
   酮病的发病机理及病因
  酮病的发生与奶牛能量负平衡及体脂动员有关,常见于妊娠最后2周(少发)和泌乳早期(产后0~70天随时可能发生),产后70天后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头胎牛和经产牛的发病率基本相同,双胎奶牛更易发病。
  实际上很难通过临床症状来判定酮病,所以要靠检测。亚临床酮病指泌乳前几周“临床表现”正常的奶牛,其血浆β-羟丁酸≧1.4mmol/L。
  酮病的本质是葡萄糖缺乏或血液酮体的原发性升高,其原因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产前脂肪肝。脂肪肝综合征的肥胖牛,最严重的产后三天立即发病和死亡,我们通常称为妊娠毒血症。为什么说脂肪肝的牛容易得酮病?就是因为脂肪肝的牛在能量正负平衡的转化过程中,能量负平衡的严重性是最高的,体脂动员也最高,处于正负平衡之内的转换期是最长的。
  二是传统的定义,产后干物质采食量不足。任何影响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都会成为酮病的诱发因素。
  三是原发性生酮先质摄入过高。这两年我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而这种酮病在国内的影响日益凸显,即富丁酸青贮型酮病。

上一篇: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风险评估框架的建立

下一篇:红肉及加工肉品致癌风险评估公布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