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业篇

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困境与对策

日期:10-14 作者:史浩楠- 小 + 大

秸秆资源化利用是推动空气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湖北省当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剖析其秸秆资源禀赋、利用现状与现实困境。研究表明,当阳市虽实现了96%的综合利用率,但离田利用不足30%,存在生产资料短板、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模式滞后等系统性问题。研究提出,应通过完善政策与资金支持、健全收储运体系、拓展多元化利用路径、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等多种途径,推动秸秆从“单一还田”向“高值利用”转变,为秸秆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超过8亿吨,秸秆的大面积焚烧既影响了空气环境质量,导致细颗粒物浓度的上升,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尽管各级政府持续出台禁烧与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但综合来看,各地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存在离田率较低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当阳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辖区内的10个镇(街道)30个村的实地调研,试图构建“问题—原因—路径”的分析框架,为秸秆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一、秸秆资源禀赋与利用特征

全国各地地形地势差异较大,农作物多样,导致秸秆综合利用率不尽相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为进一步研究秸秆离田利用情况,本文选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作物秸秆种植面积较多、地形地貌差异较大的当阳市进行分析。当阳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国土面积2149.71平方公里,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貌为“六岗三平一分山”。全市耕地面积122.02万亩,2024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约127.36万亩,秸秆资源量约78.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5.89%。当阳市因其较高的秸秆综合利用率成为湖北省十大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市),具备较好的实践基础与区域代表性。从作物结构来看,当阳市主要秸秆来源为水稻、玉米、油菜和小麦,其中水稻秸秆占比37.5%,玉米占比32.0%,两者合计近70%,构成利用主体。从利用方式看,粉碎还田是当阳市秸秆主要的综合利用方式,约占70%~74%,秸秆离田利用占26%~30%;从离田利用方式来看,主要为饲料化(占比50.7%)、肥料化(占比25.9%)、燃料化(占比23.4%),基料化和原料化占比较小。整体而言,其利用模式仍高度依赖直接还田,离田利用规模有限,且利用方式较为初级,缺乏精深加工与高值转化。

二、秸秆离田利用的实践模式与主要困境

1、主导模式:粉碎还田及其利弊

从全国范围来看,粉碎还田是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当阳市秸秆还田可分为高留茬还田和低茬粉碎还田,后者因其配备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实现秸秆就地破碎和均匀抛撒而被广泛应用,但该模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负面影响。

2、离田利用:主要方式与规模限制

离田利用主要包括秸秆的“五化”利用。当阳市的离田利用方式主要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及能源化,其中,饲料化以青玉米和水稻秸秆为主,主要用作青贮饲料或加工成饲料后外销;燃料化主要为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或销往生物质热电厂;肥料化为有机肥原料。尽管市场对秸秆资源有一定需求,但受制于劳动力短缺、收储成本高、道路运输限制等因素,离田规模难以扩大。

3、现实困境:系统性瓶颈与结构失衡

第一,地形地势造成区域不平衡。平原地区,尤其是开展了“小田并大田”的区域,秸秆离田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远高于未改造的田块。丘陵、山区的秸秆离田率则明显低于平原地区。

第二,生产资料短板导致成本增加。一方面种植田块和作物碎片化、劳动力短缺导致秸秆在收集环节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也降低了农户及合作社的积极性。

第三,农业模式及技术研发滞后。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设备旧,市场带动能力有限,且目前秸秆离田利用的附加值较低,加上市场需求有限,进一步导致秸秆离田利用率低。

上一篇:四川省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创新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