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动物强制免疫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已不能较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立足区域畜牧业发展实际,创新探索“1+N”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依托服务组织托管辖区全域养殖单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帮助辖区中小散养户落实防疫主体责任等方式,不仅筑牢了动物疫病防控屏障,更为全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基本情况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夷陵区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辖区面积3439平方公里,11个乡镇、1个街道、1个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173个村28个社区,常住人口60余万人。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2024年共免疫生猪100.46万头,牛1.77万头,羊9.87万头,家禽506.16万羽;应免密度达100%,抗体水平常年维持在85%以上。 近年来,为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夷陵区以“先打后补”为契机,以兽医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全域”推进为突破,率先在龙泉镇先行先试动物强制免疫全域“先打后补”,依托本土防疫力量统筹推进基层兽医社会化服务体制改革,按照“六统一”(统一采购强免疫苗、统一组织免疫注射、统一建立养殖档案、统一开展抗体监测、统一实施产地检疫、统一申报国家补贴)的模式开展服务,实现防疫主体责任由单纯政府包办向购买服务转变,防控思路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净化转变,防控单元由单场独户管理向区域单元管理转变等“三个转变”,防疫队伍日趋稳定、防控质量显著提升。 二、工作原则 夷陵区在探索推动兽医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4个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 针对东部乡镇地势平缓规模养殖居多且养殖体量较大、西北乡镇山地为主散养户居多且养殖体量较小的地域特点,在全区统一实行兽医社会化服务的前提下,分类推进。东部乡镇重点围绕“全域推进”,实现辖区内规模场和散养户“先打后补”全覆盖,把散养户纳入统一单元管理;其余乡镇重点围绕“集团作战”,实行整村推进,确保兽医社会化服务落实落地。 2、坚持联农带农 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支持本地涉牧企业或相关组织牵头建立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吸纳辖区内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和养殖能人等社会力量,实现就近工作。鼓励服务组织承接政府强制免疫和养殖场户其他服务,解决养殖场户技术难题,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兴业,实现共同富裕。 3、坚持服务群众 利用微信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疫病诊疗、人工授精、检疫申报、仔猪及产品供销、饲料等投入品需求调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养殖粪污收集等服务事项网上预约,方便群众与服务组织高效对接,逐步规范运转机制,打通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4、坚持公益优先 兽医社会化服务的领域十分宽泛,但最终目的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所以必须把公益性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优先保证完成政府委托的各项服务,确保动物强制免疫密度质量双达标,同时鼓励服务组织积极拓展其他服务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形成公益性服务为主、经营性服务为辅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