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企业则会将发展重点聚焦于 “育种 + 深加工” 全链条的优化升级。以牧原为例,其正在筹建全球最大生猪基因库,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基因库的建设,牧原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利用优质种猪资源,开展深入的基因研究和育种工作,目标是在 5 年内培育出料肉比低至 2.2:1 的 “华系种猪”。这种优良的种猪品种将极大地提高养殖效率,降低饲料成本,增强我国生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温氏则在肉制品深加工领域积极布局,规划 300 万吨肉制品加工产能。通过扩大深加工规模,温氏能够将更多的生猪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肉制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预计将屠宰加工附加值提升至 35% ,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能有效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在市场价格下跌时,深加工产品的高附加值能够弥补生猪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 。 整个行业正从单纯的 “量的扩张” 阶段,全面转向 “质的突破” 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行业的产值也将实现显著增长。预计到 2028 年,生猪产业产值将突破 2 万亿元 ,其中深加工占比将达到 40%。这表明深加工业务将成为生猪产业新的增长引擎,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三)全球视野:中国生猪产业的 “效率输出” 在全球农业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生猪产业正凭借其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成熟的产业模式,逐渐从 “产能大国” 向 “技术输出国” 转型。牧原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系统已经成功输出至俄罗斯、南非等国家。这套智能养殖系统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数据分析算法,能够实时监测猪舍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并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自动调整饲料投喂量、饮水量和通风量等,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 通过引入牧原的智能养殖系统,俄罗斯和南非的生猪养殖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指标提升至 25 头 。这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更多健康的断奶仔猪,增加了生猪的出栏量,提高了养殖效益。温氏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东南亚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复制。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公司和农户的各自优势,公司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农户则负责养殖环节,双方紧密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 在越南,温氏模式的成功应用带动了当地生猪出栏量年增 10%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农业合作成为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生猪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预计到 2030 年,全球 15% 的生猪养殖将采用 “中国方案”。这不仅将提升中国生猪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还将为全球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结语:在调控中孕育的产业新范式 2025 年这场针对生猪产能的调控,绝非只是简单的产能数字调整,而是中国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标志着产业从以往的 “粗放式增长” 模式,坚定地迈向 “高质量发展” 的全新阶段。当头部企业主动 “做减法”,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小散户积极探索 “差异化” 路径,以特色产品和创新模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政策与市场紧密配合,形成 “双向奔赴” 的良好局面时,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正在逐步构建。这个新生态的特点是 “产能稳定、效率领先、价值多元”,它将引领中国生猪产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在这场调控风暴的洗礼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能繁母猪存栏量数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对 “周期规律”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过去,生猪产业常常在 “猪周期” 的浪潮中起伏不定,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而如今,行业参与者们逐渐意识到,只有敬畏市场规律,积极拥抱效率提升,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立潮头。未来,中国生猪产业将继续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