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兽药企业数量急剧减少,从 2019 年的 1800 家锐减至 2024 年的 1100 家,近乎腰斩。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于头部企业,头部 10 企业已占据 60% 的市场份额 。但这种集中并未带来行业的良性发展,反而加剧了市场竞争,陷入 “价格战” 的恶性循环。 猪用圆环疫苗单价从 5 元 / 头份降至 2.85 元,伪狂犬疫苗更是低至 0.48 元 / 头份,价格的大幅下跌直接导致企业毛利率急剧下滑。2024 年上半年,在 14 家上市动保企业中,5 家亏损,14 家净利润同比下滑,行业整体产值预计萎缩 5%-8%。这种 “内卷化” 的竞争态势,使得企业在微薄的利润空间中艰难生存,进一步削弱了行业的发展动力。 三、深层危机:内外因交织下的衰退加速度 (一)外部环境: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行业转型在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的 “减抗替抗” 政策持续发挥效力,对兽药行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自 2021 年该政策实施以来,兽用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2024 年兽用抗生素使用量同比下降 12% 。该政策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保障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但对于兽药企业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传统的兽用抗生素生产企业,在失去这一重要市场支柱后,不得不迅速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然而,新型中兽药和生物制品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周期。许多企业在合规成本的重压和产品迭代的困境中艰难挣扎,陷入两难境地。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 “无抗养殖” 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促使养殖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进而减少了对兽药的整体需求。据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肉蛋奶产品时,愿意为 “无抗” 标识的产品支付 15% - 20% 的溢价 。这使得养殖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纷纷调整养殖模式,减少兽药使用,形成 “需求减少 - 研发投入不足 - 竞争力下降” 的恶性循环。 (二)内生动力缺失:技术停滞与模式固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兽药行业正逐渐丧失往日活力。近五年,整个行业几乎未出现突破性技术,90% 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低于 5%,主要依靠仿制药和剂型改良来维持市场竞争力。这种低水平的研发投入,导致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以疫苗研发为例,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仍占据主导地位,而国际上已广泛应用的基因工程疫苗、mRNA 疫苗等新型疫苗技术,在国内的研发和应用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养殖端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AI 疫病监测、基因育种等先进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疫病防控能力。兽药企业的技术供给与养殖需求严重脱节,进一步削弱了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在商业模式上,兽药行业也陷入固化困境。传统的经销模式依然占据主流,企业与养殖客户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与互动。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其他行业纷纷通过线上渠道、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优化供应链、拓展市场,但兽药行业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变革步伐,导致市场反应迟缓,销售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四、破局之路:从 “增量市场” 到 “存量博弈” 的转型逻辑 (一)服务下沉:深耕细分领域与特色化产品 尽管规模化养殖发展迅猛,但中小散户在我国养殖市场中仍占据 30% 的份额,这一庞大群体依然是兽药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针对中小散户资金有限、养殖设施相对简陋的特点,兽药企业应专注于开发高性价比的产品。复方制剂因其具备一剂多效的优势,能够满足中小养殖户对多种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需求,减少用药成本和繁琐程度,成为市场的热门选择。 中兽药产品也迎来发展契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养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兽药凭借其天然、低毒、无残留的特性,契合当下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例如,以金银花、连翘等为主要成分的中兽药制剂,在清热解毒、提高畜禽免疫力方面表现出色,既能有效预防疾病,又符合消费者对健康肉蛋奶的需求。 |
上一篇:多种思路与方法破解兽药内卷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