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化污染治理体系。一是积极开展畜牧业绿色低碳示范创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依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技术条件,制定“一场一策”的低碳治理方案,确保措施切实可行。二是继续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积极推广如生物发酵床、“畜-沼-茶(菜、果)”等一系列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场(户)根据实际养殖规模和环境要求,配置并完善高标准的粪污贮存与处理设施,确保污染物在产生后能得到安全、规范的处置。三是建立动态台账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台账管理平台,对易污染企业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动态评估和信息共享,实现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流程的科学管理。四是鼓励多方协同合作,加强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与养殖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发适应不同养殖模式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整体应用效果。五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建设集种养、加工、环保为一体的示范区,通过示范区模式,展示现代化、集约化、低碳环保的养殖和农业发展路径,形成全产业链的绿色管理体系。 (二)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管理 1)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畜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饲料营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应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例如,设立绿色低碳畜牧业专项研发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并对技术成果转化给予财政补贴;出台支持性政策,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全行业内的普及,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构建由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组成的联合创新网络,共享实验资源和数据平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研发。 2)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管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整合生产、环保、疫病监控、能源管理、粪污管理等多方面数据,构建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精准饲料配比、疫病风险预测、能耗优化等管理决策,从而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减少碳排放;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生产调控、资源配置和环境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废弃物管理平台监控畜禽粪污的产生、贮存和处理过程,实现精准种养结合。目前,个体识别技术(RFID电子耳标、植入式识别等)、体重监测技术(如“步行称重”系统WOW)、远程温度监测(热成像、体温传感器等)、GPS定位与加速度计(用于牲畜位置追踪、行为监测等)已在集约化养殖模式和放牧养殖模式中初步应用。 3)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标准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等标准化养殖技术,既利于疫病防控,减少畜禽死亡,又可节约建材,降低粪便、废水等污染风险。二是科学制定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山羊“1235×2”模式,肉牛“165”模式,蛋鸡“155”模式,生态养鸡“553”模式,猪-沼-菜”“猪-沼-果”“草-鸡-鱼”“茶-禽-粮”等生态养殖模式。三是加强养殖业粪肥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健康养殖模式”科学利用养殖废弃物,使畜禽粪肥成为能源资源,变废为宝。一方面节约了成本,防治了污染;另一方面可有效减少碳排放,使畜禽养殖形成“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 (三)资源优化与产业融合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草牧产业。依托广阔的山场资源和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草牧产业,以草养牧、以牧增收、以草换肉为发展思路,积极推广“粮经饲草”四元种植模式,通过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扩大人工种草、果园套草和草场改良面积,为畜牧业提供稳定的饲草饲料来源;同时,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加大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在牛羊养殖大县,每个县市区重点支持3~5家牛羊专用饲草料加工企业建设,加快饲草资源的商业化开发;此外,鼓励草食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推进标准化发展,并与景观牧业、体验牧业、餐饮牧业有机结合,推动草牧业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实现草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出一个绿色低碳、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的现代草牧业发展新模式。 |
下一篇:没有了